體育法 / 行業動态 / 域内動态 / 正文
域内動态
“為體育強國夯實法治之基”系列圓桌 遭不利判罰咋辦?專家:尊重規則服從裁判,勿把輿論帶偏
時間: 2020-05-28|點擊: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馬翼、歐興榮)近些年來,中國體育在一些涉外糾紛上,沒少吃相關行業規則和法律法規的虧,問題根源何在?首都體育學院原校長鐘秉樞,《民主與法制》總編輯劉桂明,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體育法研究所所長馬宏俊,日前做客由人民網體育部和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體育法研究所共同打造的“為體育強國夯實法治之基”系列圓桌論壇,對相關話題展開了探讨。

“一方面是我們高質量的體育法律服務有缺失,另一個方面是對國際體育的比賽規則存在認識理解不到位的情況。”鐘秉樞表示,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從全球視野和法治角度,對教練員、運動員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一旦出現問題,總以經驗作為判斷,将一些規則問題上升到意識形态的高度,把簡單問題搞複雜了。”鐘秉樞舉了以往多個國際賽場上中國選手遭遇不利判罰的例子,認為有些事後處理太過偏激和情緒化,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也混淆了事實真相,誤導大衆輿論。他認為比賽中裁判出了問題,可以向仲裁申訴,如果裁判有問題,在賽後會對裁判進行處罰,但比賽結果不會更改,必須要充分認識和理解規則。“姚明曾說過一句話,作為一名運動員在場上比賽,必須要絕對服從裁判,判錯了也要服從。”

“我特别關注體育界判罰糾紛引發的輿情,尤其是國際比賽,我們絕大部分觀衆都是通過媒體報道了解比賽,了解比賽糾紛如何發生的。”劉桂明表示,要在一場體育比賽中獲勝,除了苦練技術外,還需要谙熟比賽規則。但有些比賽,比如跳水、體操、跆拳道等,業餘觀衆不能完全看懂其中的門道,隻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一旦因為規則的不同理解産生了糾紛,就會成為新聞熱點,專人人士最好不要把輿論帶偏。“而且,如果每支運動隊都能形成對規則精準理解的習慣,我相信往後吃的虧會越來越少。”

馬宏俊則以法律人視角對“吃虧”展開新的诠釋,他認為糾紛發生了,從法律角度就要對其事實或性質進行界定,往往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情,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賽糾紛在法律上該怎麼判定,最終算是吃虧還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解讀。但有些比賽糾紛,人們往往對事實真相并不清楚,或者在法律上的定性不清楚,導緻認識出現很大偏差。“體育比賽如何在法律和規則的前提下形成法理判斷,才是法律上追求的真實和合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