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劉星:《多元法條主義》
時間 : 2017-07-28       作者:       閱讀數:
劉星:《多元法條主義》

 

作者:劉星,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

文章摘要:“多元法條主義” 是一種重要的法律現象。其出現原因甚多,而法律實踐中知識判斷、 價值判斷和實用策略的分歧及其對法條選擇的分散引導,尤其是法律職業内部本身關于法條的法學法律知識或明顯或隐蔽的分歧,為至關重要的原因。多元法條主義機制的核心既在于法條的知識理由的持續對壘和搭建,又在于各類其他理由争論需圍繞這種對壘和搭建而展開。對多元法條主義的實然研究及其意義的闡明具有重要的法學價值,它既可澄清法學界長期以來關于“法條主義”的教條之誤,又可拓展對法律實踐和法學實踐的深入理解。

關鍵詞:多元法條主義;一元法條主義;知識理由;法學價值

節選:法條适用有時會出現争議,而這種争議可分為不同類型:第一,出現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法條的适用主張;第二,單一法條是否應适用;第三,單一法條如何解釋為宜;第四,某法條和其他法條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本文集中讨論“出現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法條的适用主張”,并将其稱為多元法條主義。

  不同類型的争議,其間可能存在關聯,如“出現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法條的适用主張”可能涉及單一法條是否應适用,或可能涉及單一法條如何解釋為宜,或可能涉及某法條和其他法條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而其他類型争議,亦或許彼此交織,但“出現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法條的适用主張”或稱多元法條主義,可躍然呈現。同時,其他類型的争議反之有時可能并不與其關聯,如“單一法條是否應适用”的争論有時可能不涉及“出現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法條的适用主張”,“單一法條如何解釋為宜”的争論亦有時可能與其無關聯,“某法條和其他法條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像法條競合中的吸收關系問題)有時同樣如此。故對多元法條主義能集中讨論。

  法律實踐中,多元法條主義常見且人們已熟悉。其會出現在具體案件中,如屢被熱議的2001年四川泸州張學英繼承案,之中有主張适用繼承法遺贈條文的,有主張适用民法通則尊重社會公德條文的,再如屢被争論的2006年廣東廣州許霆盜竊案,之中有認為單獨适用盜竊罪條文的,有認為需結合刑法第63條(案情特殊并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減輕處罰)并用盜竊罪條文的,還有認為适用民法通則不當得利條文的。多元法條主義,另會出現于法條含義的一般理解,如屢被關注的刑法修正案(八)的危險駕駛罪,其中醉駕,是否應結合刑法總則“情節顯著輕微社會危害不大”條文,對案定性。通常看,這種主義在具體案件者為多,而即使出現于法條含義的一般理解,亦總和現實或預想的具體案件及糾紛存在關聯。

  一種現象在多元法條主義中明顯可見,即參加争論者總認為自己的主張正确并運用各種論證資源以輔之。如張學英案,有人主張适用遺贈條文才正确并提出了理由,有人主張适用民法通則尊重社會公德條文才正确并加以論證;同樣,對許霆案,有人認為僅适用盜竊罪條文才是準确,且提出了理由,有人則認為結合刑法第63條特别規定以适用盜竊罪的條文方為無誤,且提出了論證,另有人提出适用民法通則的不當得利條文乃更适宜,并輔以推論。而對醉駕問題,有人主張僅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危險駕駛罪的條文才屬恰當,且以理由闡明,有人主張另需結合刑法總則“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條文以适用才更全面,并論證為何如此。

  這種現象,意味着參加争論者提出的觀點及論證,或粗略或精緻,或經驗或理論,但不影響分歧和相互辯駁,換言之,無論采取解決實踐問題的參與視角,還是采取僅提評論的旁觀視角,參加争論者即使覺得任何他者可能存有些許理由,依然總會堅持自己的主張,且試圖化解、“戰勝”他者。進一步,任何否定他者的亦會被他者否定。其中,存在法律市場的競争性。同時,這種現象一般而言不會輕易結束。上述張學英案和許霆案,直至現在,學者仍反複研讨且相互批評,并主張自我,甚至民間若再提及亦會類似,而醉駕入刑究竟應如何理解的問題,不論學界還是民間,還在澄清分辨并固持己見。當然,某些條件下,多元法條主義多因權力(在此不包含立法權力)的決定,偶因意見略顯趨同,或因人們的視線轉移及暫時遺忘而平靜,但總體看,平靜也常是擱置而非結束,因為,總會出現“餘音缭繞”,除非出現立法式決定的制度化解,如立法機關重新制定、修訂、廢止、說明,或如中國立法機關授權的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此現象中,存在時間的持續性。

  依此,可将多元法條主義的主要特征概括為:其一,沒有内在的元素使之消失;其二,越從這種主義内部介入,試圖說理論證解決統一問題,則越可能增加其競争性和持續性;其三,這種主義内部一種權威的宣稱(隻有我是“正确”的)反易導緻内部其他權威的自稱。

來源:《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1期

獲獎: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2015年度優秀論文。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