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至8日,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法律史研究所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法律史與法理論研究所(簡稱“馬普所”)聯合舉辦的“全球法律史青春論壇——暨馬普大師課‘探索全球南方’”在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海澱校區成功舉辦。本次馬普大師課由歐洲科學院院士、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名譽教授、馬普所所長托馬斯·杜斐(Thomas Duve)教授進行講授,來自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馬普所、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澳門大學、暨南大學的十二位報告人、四位專家在青春論壇做專題報告,并予以評議。本次活動系我校 “馬普夥伴研究組”的首次活動,兩次馬普大師課列入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名家論壇,對于我校中德法律學術交流、學生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開幕式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法律史研究所所長李富鵬副教授主持。李富鵬副教授對到場的嘉賓和報告人表示歡迎,并感謝與會者對本次活動的支持和參與,強調本次活動對中德法律史學科的共建互聯有着重要意義。随後,杜斐教授做開幕緻辭。他對會議的組織者李富鵬副教授以及各位參會者表示感謝,并指出會議的成功召開有賴于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與馬普所長期的學科互動,認為本次活動對于馬普所加強與中國的學術聯系意義重大,期待未來中德之間能夠有更多的學術交流。

接着,杜斐教授開展題為“全球法律史與比較法”的馬普大師課(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名家論壇第316講),深入探讨全球法律史與比較法的演變及未來發展。杜斐教授回顧了兩大領域的共同淵源,分析了法律知識生産方式的變革,并強調法律史研究需突破西方中心主義,關注非西方法律傳統及其影響。他提出,批判性比較法與全球法律史日益成為學界焦點,要求重新審視法律移植、法律傳統及規範性制度的多樣性。杜斐教授倡導從跨文化視角出發,采用更包容的方法推進法律研究,為構建多元、公正的全球法律體系提供理論支持。課後,在場學者、同學圍繞課程内容展開讨論、提問,杜斐教授予以回答。

下午,青春論壇第一單元“展現規範性”由馬普所博士研究生羅桑德拉同學主持。第一位報告人是馬普所博士研究生庫浩辰同學,主題為《習慣(法):中國規範性知識的法學-民族學技術》。該報告探讨了中國法律史學科如何通過“習慣”這概念,轉化并融入西方法律框架。對17世紀傳教士的禮儀調查、20世紀中國的民商習慣調查及二戰期間日本學者的田野調查,揭示了文化技術在知識生産中的作用,介紹了中國的規範知識與歐洲普世主義理念結合的過程。第二位報告人是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鄭子健同學,主題為《“真乘之法”:中國穆斯林的禮法世界》的報告。該報告構建了分析中國穆斯林晚期帝國時代規範體系的框架,探讨了伊斯蘭教與儒家知識體系的互動。14世紀起,中國境内開始推動伊斯蘭話語的本土化,16世紀,顯現出三種本土化方式。蘇菲主義與儒學交融,共同塑造了一個多元化的規範體系。第三位報告人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碩士研究生蔣怿旻同學,主題為 《紙墨為法:香港東華醫院僑批文書所見海外華人的全球網絡》的報告。該報告通過香港東華醫院的僑批信件,探讨了海外華人形成的埋葬規範,并分析埋葬權、文化倫理與法律多元主義的互動,重點讨論了東華醫院與海外華人組織如何利用信件促進歸鄉埋葬。

評議環節,中國人民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尤陳俊教授對三位報告人進行評議。針對庫浩辰同學的報告,尤教授認為将中國法律史學科的起源與歐洲化學和法理學聯系起來的觀點可能不夠準确。他指出,中國法律史學科的形成與整個中國近代的新變化聯系更大,而與漢學關系不大,可以重新斟酌這一論斷,更多地關注中國本土的法律傳統和實際的社會變遷。在使用“規範性”這一概念時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并與法律多元性傳統等進行适當區分,以避免削減法概念的内涵。針對鄭子健同學的報告,尤教授指出要實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伊斯蘭法律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處和相互溝通,雙方都需要經曆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即認識到自身并非唯一的規範半徑。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穆斯林社區内的交往方式、婚喪嫁娶等具體習慣會浮出水面,形成規範域之間的沖突。針對蔣怿旻同學的報告,尤教授認為該報告在使用全球法律史視角進行觀察和解釋方面已經比較成熟,如果能進一步挖掘和擴展,将是一個很吸引人的研究。該報告如果能更多地關注時間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法律文化的可變性和靈活性将使報告更加出色。
随後,清華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魯楠長聘副教授對三位同學的報告進行評議。針對庫浩辰同學的報告,魯教授認為“習慣”作為文化技術具有可操縱性,這一觀點在研究中被突出強調,但也容易将其過度展化到後殖民主義的套路中。他指出,文化技術的适用範圍更廣,在不同文化相遇時會産生誤解,需要更多實證研究來探讨其在非殖民背景下的應用。針對鄭子健同學的報告,魯教授指出伊斯蘭法與傳統中國法律文化之間的沖突,根本上是不同世界觀的相遇,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實現溝通。通過宋明理學的形而上學架構,中國可以與伊斯蘭教進行對話,但仍需進一步思考如何實現真正的相互理解和共存。針對蔣怿旻同學的報告,魯教授強調了法律的空間性轉移和時間變遷的重要性。他指出,法律文化具有可變性和靈活性,會根據所面對的困難和具體情境進行自我調整。他建議研究者将觀念層面的讨論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關注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

短暫的茶歇之後,青春論壇第二單元“全球語境中的地方治理”,由清華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博士研究生洪家宸同學主持。第一位報告人是馬普所博士研究生劉欣然同學,主題為《連接新舊世界:帝制晚期中國的自治話語(1895-1905)》。該報告深度剖析了晚清地方自治的發展脈絡,探讨了其與中央政府憲政改革的互動關系,并分析了地方治理如何在這一曆史時期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第二位報告人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碩士研究生吳昊禹同學,題為《“客随主便”還是“喧賓奪主”——對香港終審法院海外法官司法功能的實證觀察》的報告。他詳實地介紹了香港特區的海外法官制度,并将其置于全球視野下分析,指出“客卿司法”的源頭在于海外法官的職權與功能的脫離。第三位報告人是暨南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碩士研究生易佳榮同學,主題為《“華洋共融”:澳門私法關系中習慣規則的成因》,該報告從澳門民商事活動中習慣性規範的多元性出發,分享了對全球法律秩序曆史形成中的中國角色的理解。

随後,中國人民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尤陳俊教授對三位同學的報告進行評議。針對劉欣然同學的報告,尤教授指出該報告如果能将思想的流變與思想者的時代境況聯系起來,反映全球化視野中的知識轉譯過程,将使得報告的論述更加充分。針對吳昊禹同學的報告,尤教授認為用主客關系隐喻分析香港司法機構中的外籍法官時,需考慮不同法律理論視角下的主客差異,背後有普通法傳統和商人法傳統兩種西方文明司法傳統在作用,需要思考一國兩制制度設計中的終審權問題。針對易佳榮同學的報告,尤教授指出法律轉譯的類型學劃分可以分為單向強加、半推半就、真心歡迎三種,背後隐藏着繼受者社會精英階層對規則的看待、利用以及法律規範與社群習俗的結合問題。
評議環節,魯教授針對劉欣然同學的報告,認為從民族國家建構角度讨論地方自治問題時,封建是核心關鍵詞。如果能夠聚焦于封建與地方自治的關系可聯系中西方話語背景,使讨論更具新穎性。針對吳昊禹同學的報告,魯教授認為該話題易被意識形态化,需區分政治與經濟面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追溯曆史,比較類似事件,如美國駐華法院的設立及判決情況,豐富對香港司法問題的認識。針對易佳榮同學的報告,魯教授則指出研究中全球視角的必要性,對澳門的研究若不放在全球脈絡中便容易成為地區法律史。他建議報告人聚焦論點,采用比較視角,關注跨國法律治理等因素,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廣度。
3月8日上午,杜斐教授開展題為“全球視角下的拉美法律史”的馬普大師課(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名家論壇第317講),他指出關注拉美地區的法律多樣性及其曆史語境對全球法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回顧了法律知識的生産與傳播,分析了法律移植、法律傳統及規範性制度的全球互動。杜斐教授強調,拉美法律史不僅是殖民治理的産物,也深受本土法律文化、宗教機構及社會實踐影響。杜斐教授鼓勵學者采用跨學科方法,探索拉丁美洲法律史的複雜性,以更廣闊的視角理解法律的全球化發展。

下午,青春論壇第三單元“法律改革中的轉譯”,由馬普所庫博士研究生浩辰同學主持。第一位報告人是馬普所博士研究生羅桑德拉同學,主題為《1980年代中國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制度的出現——參與者、知識與轉譯》。報告介紹了1980年代中國行政法學的發展,并聚焦于行政立法研究組在《行政訴訟法》制定中的作用,其通過翻譯外法、立法起草等方式推動行政法規範化,并促進依法行政原則确立。該報告分析了法律知識的生産與轉譯過程,揭示了行政法體系的曆史演變及其對現代行政治理的影響。第二位報告人是中國人民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博士研究生衛洪光同學,主題為《現代法治概念的知識重構:中日比較研究》。報告對比了中日法治概念的近代重構,分别探讨了其源流與分化。中國法治概念受歐陸、英美及日本法治思想共同影響,在本土再生産過程中呈現多樣化特征。盡管兩國在漢字表達上相近,但“法治”這一概念的内涵已各自演變,形成不同的法律文化路徑。第三位報告人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比較法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葛嘉偉同學,主題為《英國法對羅馬法地役權的知識在地化:從布拉克頓到蓋爾》。該報告回顧了英國法對羅馬法知識的吸收過程,重點分析了布拉克頓、圈地運動及19世紀法學家的作用。同時指出,英國法中的地役權制度,并非直接來自對羅馬法移植,而是通過“法律嫁接”方式,将其與本土封建制度融合,形成獨特的地役權體系。

評議環節,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法律史研究所郭逸豪助理教授首先對三位同學的報告進行評議。針對羅桑德拉同學的報告,郭教授對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給予肯定,并認為需要關注不同國家法律知識在中國行政法立法過程中的合作機制,并建議在研究中更多地考慮政治決策與行政行為的分離問題。針對衛洪光同學的報告,郭教授指出其研究在概念辨析上的細緻程度,認可其對中日法治概念差異的分析。他建議在研究中加強對中日兩國法治概念背後文化邏輯的比較分析,以及對兩國法律文化在現代轉型過程中的互動研究。針對葛嘉偉同學的報告,郭教授指出在羅馬法本地化過程中,英國社會結構如何對法律知識吸收産生影響,以及如何理解公共領域與私有空間在法律發展中的關系是需要在後續研究中明确的話題。
随後,中國人民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高仰光教授進行評議。針對羅桑德拉同學的報告,高教授以勒修斯之船為例,指出報告所涉概念的區别。高教授提到,中國在不同曆史階段行政法制的變化、政治決策與行政行為的分離等都應當圍繞“轉譯”來闡明。針對衛洪光同學的報告,高教授指出對概念進行分析的重要性,認為它們雖有共同字眼,但産生背景和含義不同,不能簡單混為一談。針對葛嘉偉同學的報告,高教授指出中世紀社會結構導緻其對羅馬法話語的回避,但羅馬法的思維結構為英國法提供了範式,使其在處理法律問題時能順利本地化,同時也增加了英格蘭法與歐陸法之間的聯系,但這種轉譯的意義與做成方式則值得繼續研究。

短暫的茶歇之後,青春論壇第四單元“多向度的人”,由馬普所博士研究生劉欣然同學主持。第一位報告人是澳門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博士研究生曾誠同學,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格理論——通過黑格爾哲學視角對歐盟著作權法的分析,兼論儒家哲學的潛在曆史機遇》。報告指出作者的法律地位隻能通過智人自身所具有的理性和創造力來獲得,不可能通過人工智能自身來獲得。第二位報告人是清華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博士研究生洪家宸同學,主題為《弱者的武器?全球南方視野中的自衛權》。報告探讨了國際法中自衛權的演變及其全球南北差異。他指出,軍事強國通過曆史叙述和法律翻譯擴展自衛權,特别是以“預防性自衛”正當化跨境用武。報告重審了1837年發生的“卡羅琳号事件”,揭示了其本質是對領土主權的維護,而非預防性自衛的先例。第三位報告人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碩士研究生劉書豪同學,主題為《晚清的苦力貿易與身份秩序之内部沖突——以瑪利亞·路斯号事件為例》。該報告以苦力貿易中的重要司法個案為切入點,展現近代中國、日本等後發國家再嘗試融入國際秩序時面對的規範沖突與困境,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轉譯”西方法律知識來彌合傳統法律體系在這種沖擊下産生的裂痕。

随後,評議環節,郭教授針對曾誠同學的報告,提出選擇黑格爾而非康德或者其他哲學理論作為AI人格的哲學來源的原因問題,并就報告所關注的AI的性質和概念範圍、AI道德觀的實踐等問題與曾誠同學進行了讨論。針對洪家宸同學的報告,郭教授認為需要關注自衛權在全球南方視野下的規範地位是什麼,尤其是與西方視野的自衛權有什麼區别。他通過引用積極自衛權的相關學說說明自衛權在概念定義上的模糊性,指出需要關注對自衛權進行分析的框架和基礎。
随後,高教授針對曾誠同學的報告,對AI定義人格的邏輯悖論進行了闡發:人類在為AI定義的同時,AI也在影響人類對自身的定義;如果AI能超越人類設定的界限,是否還需要人類來定義其人格。同時,高教授也比較了康德的理性論和黑格爾的抽象人格論在知識産權領域的适用可能性。針對洪家宸同學的報告,高教授讨論了全球南方國家在使用自衛權時的規範地位,指出西方強國提出的必要性和比例性原則可能不适用于全球南方國家,需要重新審視和構建适合的規範框架。針對劉書豪同學的報告,高教授分析了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法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利用國際法來維護自身利益。高教授指出應當關注在缺乏現代法律體系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轉譯西方法律資源來解決法律實踐中的問題,以及這種做法對規範生成的影響。

最後,杜斐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的閉幕式。他認為過去一周的活動密集且富有成效,涵蓋了諸多重要的想法,這是成功的重要标志。他指出,本次活動為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探索全球史的新視角、新方法。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員參與,包括3名在法蘭克福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他對活動組織者李富鵬副教授和報告人的貢獻表示贊賞,他們的努力使得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并帶來了許多新的觀點和材料,如關于香港東華醫院的資料等。他強調在未來需要持續加強理論反思,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鼓勵更多人去探索不同的人類文化、了解其他曆史,加強跨文化交流與理解,這不僅有助于個人的成長,也能促進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化和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