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燕山大講堂第106期:楊煦生談國學與漢學
時間 : 2012-03-19       作者: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門戶管理員       閱讀數:
 

   (法研通訊社 文/馬琳 圖/何春燕)4月15日19時,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與普世倫理中心主任楊煦生教授做客燕山大講堂,帶來了主題為《國學與漢學》的精彩講座。講座在我校學院路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在講座的開始,楊煦生介紹他是從特殊的角度來講“國學”與“漢學”這兩個目前被用得十分廣泛,但内涵、定義有很多歧義與沖突的概念的。


    首先,楊煦生介紹了關于國學與漢學的若幹悖謬的背景問題。關于世界上進入現代的模式,楊煦生将其劃分為歐洲世界的自覺、自發的模式及非歐世界的帶有濃重國家意志色彩的社會動員模式。關于古今關系的兩種模式,楊煦生認為,雖然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這些大的曆史事件都帶有一定的斷裂性,但西方世界的古今關系從總體上來說還是連續的;而我國則不同,我國的古今關系是一種斷裂式的關系。在楊煦生看來,從世界史角度考察,五四運動是奇特的。在五四時期中國人有了一種類似于未來烏托邦的東西,傳統有了從來沒有過的切割。在這一時期,中國人出現了另外一種意識,就是我們可以跟傳統進行切割,為了進入現代,必須跟過去做一種徹底的切割。


    接下來,楊煦生以“國學何謂?國學何為?”這樣兩個問題為标題進入了第二部分的演講。首先,楊煦生簡要介紹了國學提出的曆史背景。章太炎在日本時第一次提出了國學的問題,這個概念形式上借鑒了日本的概念。楊煦生将章太炎對國學的第一次自覺稱為救亡式的自覺,而将我國目前對國學的第二次自覺稱為民族複興的自覺。由于我國古今關系是一種斷裂式的模式,那麼現在的國學恰恰是為我國百年之中破壞的很多東西重新開辟一條精神上的延續和修補的路。之後,楊煦生介紹目前學界關于國學的定義和範式的問題還沒有形成清晰、達成共識的概念。原因有二:一、從古今角度看,國學制與我國進入現代之後的學科分科制不同,因此暫時将這種國學制的學統稱為國學。二、從中西角度看,國學是以漢文化為核心的一種精神遺産或者學統,目前其在我國的分科制中作為曆史學下面的二級學科存在。就國學的内容這個問題,楊煦生借用了蔣慶的一句話來回答,“儒學不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學術流派,而是中國文化的正統代表,或者說,儒學代表的就是中國文化”。接着,楊煦生回答了标題中的“國學何為”這一問題。他認為國學更多的是一種時政學科,它是中國人關于自己的文化自性。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時代的本質是全球化改變了以前的思想、技術、産品,甚至各種流行文化,并使其互動起來,而這些互動的前提是每個人意識到自己文化模态學的特征,并且對它充滿自信。國學便在其中起着文化模态的作用。


    之後,楊煦生再次以問題的形式為标題開始了第三部分的講座。第三部分的标題為“漢學何謂?漢學何為?”。“漢學”一詞于1834年第一次出現在中國辭典裡。楊煦生将漢學簡單的分為四個範式:一、13世紀左右西方世界開始的對中國遊記文學式的想象,楊教授将其稱為“前學科”的範式。二、16、17世紀之交,耶稣會進入中國,開始了中國經典的翻譯與外傳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歐洲的啟蒙運動。三、19世紀初,漢學進入大學制,這時西方的漢學是以曆史語言文獻的研究作為核心,是一種中性的、客觀價值中立的學術。四、目前最容易找到的漢學書的範式,是美國式的完全經驗性的對中國的研究。而就漢學之實質的問題,楊煦生提出就其實質和主導傾向而言,漢學是一種西方的人文學科,一場主要由基督教文明發起的與中國文明持久而艱難的對話。這場對話實質上一直持續着,我們在這場對話之中經常是缺席的被對話者,假如我們關心漢學,意味着應該成為一個自覺的、獨立的、有充分自我意識的對話,而不是總被對話。


    最後,楊煦生總結道,國學目前似乎純粹中國的一種東西,而漢學當中我們卻僅僅是被對話者。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使自己主體化,不要總是被對話或者創造僞對話。另外,無論是國學還是漢學,都不應該是被壟斷的文化,而應該是大衆參與下的文化。


    在講授過程中,楊煦生教授談吐幽默,他對國學與漢學有着獨特的觀察與深刻的理解,他的講座引起了聽衆的廣泛興趣。聽衆們熱心提問,内容涉及國外的漢學研究現狀、元清兩代對國學的影響以及漢學研究的範圍等衆多問題。楊教授一一作答,淵博的學識獲得了聽衆們熱烈的掌聲。

嘉賓簡介:


    楊煦生 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與普世倫理中心主任,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 曆任研究職位或教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8-91),德國圖賓根大學東亞所漢學系(1994-99),波恩大學跨文化宗教及宗教史研究項目(1997-98),德國埃爾蘭根大學非歐文化所漢學系(2001-03;2003-05),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05-2010),其間,2008-2010任中國人民大學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學術及社會兼職有德國世界倫理基金會特約研究員(2004至今)、羅馬華裔學志中心特約研究員(2006至今),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部兼職教授(2006至今)等。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中歐社會論壇(China-Europa-Forum)宗教組中方組長。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