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研通訊社鄧麗華)5月16日,天津财經大學教授、學術帶頭人李炜光作客第三十二期燕山大講堂,為我們講述政府花錢的秘密。李教授的演講論及如下方面:政府為什麼會如此預算?為什麼社會保障性支出沒有占到較大的比重?他将其歸納為:一個悖論、兩種失衡、三個誤區、四個因素及零個監督。
一個悖論指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民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巨大的财富,但這并沒有使得國民的福利得到大的改善。
兩種失衡指的是:其一,客觀條件決定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其二,政府的主管失責、能做而不做,造成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這兩種失衡主要解釋了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原因。
三個誤區主要針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誤解。首先,納稅僅僅正如每年政府所宣傳的那樣,是公民的義務嗎?其實納稅不僅是公民的義務,同時還是公民權利,公民納稅僅僅是為了換取政府的某個責任;其次,政府的職能定位一直不清晰,政府應該僅僅是服務者,市場與公民的權利是政府的權力邊界;三者,政府公共支出的目的是什麼,這一問題也一直未能弄清楚。政府應該僅僅是為了提高國民福利才予以公共支出。
四個因素則指的是影響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的因素:一是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二是政府的财政能力;三是政府公共支出上的偏好;四是政府公共服務的效率。前兩項因素說的正是前文兩種失衡中所說的,造成第一種失衡的客觀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服務水平低,政府是沒有責任的。但如果是受後兩種因素的影響,則是政府的責任。
零個監督指的是政府的财政預算幾乎沒有外部監督。雖然法律上賦予了人民代表大會的預算監督權,但在前期長達六個月的預算編制過程中,人大幾乎沒有參與。在之後預算計劃的審議、通過階段,人大又由于種種原因未能起到實際的監督作用。
李炜光教授通過他生動精彩的演講使我們了解了我國财政預算的狀況。他最後提出,預算也需要民主。一個合格的預算應包含以下含義:預算應是關于未來政府支出的計劃,而不是事後報賬;預算應是統一的計劃,政府所有的收入、支出都應納入其中,不應有例外;預算應是詳盡的計劃,明确的列舉所有的項目,并對它們進行合理的分類;預算必須清晰而細緻的說明預算中每一項開支的理由,不是對上級政府官員說明,而是向人民代表大會說明。
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本次講座由我校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主辦,騰訊網承辦,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研究生團總支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