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研通訊社 文/吳作君 圖/甘秀英)10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徐昕教授做客燕山大講堂,帶來了名為《法院執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的精彩講座。講座在學院路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首先,徐昕肯定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在邁向法治道路上取得的進步。但他同時認為法律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問題,暴力抗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他用三年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對這一社會熱點進行了深入研究。
其次,徐昕對暴力抗法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他認為暴力抗法指的是在法院執行裁決過程中所産生的暴力或以暴力威脅的方式抗拒法律執行。他從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對這一概念進行探讨,指出暴力抗法現象的根源在于國家的能力不足和個人的能動選擇。他也分析了我國法院執行中暴力抗法現象的特征,認為發生頻繁、主體複雜、引發暴力抗法的事由相對集中、暴力抗法的群體性突出、暴力對抗沖突激烈、具有突發性和一定的預謀性、地域分布廣泛、城鄉差别突出是我國暴力抗法現象的主要特點。他還依據法院裁決是否公正對暴力抗法現象進行了分類,逐一加以分析。
徐昕談到了暴力抗法與司法能力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司法強制能力不足是暴力抗法頻繁發生的直接原因,而我國司法權的地位長期不足、國家對司法機關的投入和支持不足又是導緻司法強制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司法救濟能力的不足是暴力抗法發生的重要原因;司法合法性能力不足是暴力抗法發生的深層原因。他指出,從國家視角來看,司法強制能力不足難以對暴力抗法行為形成有效的威懾;而從社會視角來看,暴力抗法則是對司法能力薄弱的反映。因此,正确的治理思路是通過加強司法能力的建設來治理暴力抗法,通過提升司法強制能力、司法救濟能力和司法合法性能力,合理運用懲罰和激勵兩種機制,減少和消除暴力抗法的現象。這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
最後,徐昕總結說,暴力抗法生動的體現了轉型中國的現實,是“法律與暴力”這一傳統命題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反映,不能單純的歸結為民衆素質低下或天生好亂樂禍。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最現實的途徑去實現法律的公正和尊嚴,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本次活動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主辦,騰訊評論、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研究生會承辦。
嘉賓簡介:
徐昕,1970年生,江西豐城人,北京理工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博士生導師,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司法》雜志主編,主持司法文叢。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理事,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在Issues & Studies、《法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獨著有《邁向社會和諧的糾紛解決》、《論私力救濟》、《英國民事訴訟與民事司法改革》,合著《文學中的司法》、《影像中的司法》、《中國司法制度》等十多部,譯著《正義的純粹社會學》、《中世紀神判》、《比較法視野中的司法程序》、《公共知識分子》等七部,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等課題二十多項,著作獲吳玉章人文社科獎等獎勵,入選全國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糾紛解決機制、司法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