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08燕山大講堂--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新年論壇之“三十年來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
時間 : 2009-07-11       作者: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門戶管理員       閱讀數:

作者:文/實習通訊員 劉尉琳 圖/攝影工作室 盧雲開

 

12月21日上午9:00至12:00,由我院主辦、騰訊網承辦的“2008燕山大講堂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新年論壇”之“三十年來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在昌平校區學生活動報告廳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大學的朱蘇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張志銘教授和我院的鄭永流教授出席了大會并做主題報告,大會由我院副院長何兵教授擔任主持,來自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的近兩百名師生參加了大會。

本次論壇論證了法學教育的必要性,回顧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曆史,總結法學發展進程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并為将來法學的發展方向提出設想。

朱蘇力指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法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的最重要的原則,同時,他提出了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矛盾,即1992年開始的“保護弱勢群體”對“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造成侵蝕,因為弱勢群體的界定并不清晰,且保護弱勢群體的過程中勢必有明顯的利益傾向,造成一定的 “不公平”。他詳細講解還對這種正當性産生的原因。此外,朱蘇力指出了保護弱勢群體操作層面上的困難,原因在于定義的界定不清晰、每個人都具有多種身份;人的功利性又導緻人們看到政府對弱勢群體分配特别關注和特殊保護時争當弱勢群體,從而很可能産生反擊力,适得其反。最後,他指出,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方向,對法學的界定要心懷大愛、關注後果,從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和細節方面促進法學教育發展。

張志銘認為三十年法學教育發展實現了從蒼白到龐雜的轉變,從一張白紙發展到實踐和親曆,充分肯定了取得的成績。他闡述了他對本次大會主題的理解:第一、法學教育取得了重大發展,對中國法治建設産生明顯正面促進作用,法學與民衆結合日益緊密,表現在法學教材、文獻、學生的增多,傳播專業知識、培養人才和法律的思想生成,極大地促進和支撐了法治改革、發展和建設。第二、從宏觀感覺意義來看,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也存在一定問題。張教授引用了江平教授在國家圖書館發言時的一句話:“由行政壟斷教學資源分配的大學教育能有什麼作用!”大學應當是學術自由、自治的地方,但行政化教學管理模式壓制了法學教育的品質,使它缺乏實踐制度,導緻就業困難增多、大學生沒有很好的自我定位。過于行政化勢必造成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很難真正發展。最後,他對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表達了殷切期待,告誡大學生保持學術創新和獨立思維,為崇高理想不懈奮鬥。

鄭永流認為,司法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的、經國濟世的工作,并非任何人都能操持的。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曆史時,他從内涵和外延兩個角度分析了其中得失。積極方面,三十年裡,法學事業人員數量取得巨大增長。相反的,也産生了一些弊端:第一、法學機構層次過多甚至混亂,導緻施教主體過多,多樣化法學初始化教育模式與職業化法學總體不協調;第二,過分注重知識教育卻輕視職業倫理好技能訓練,造成知識運用和創新能力欠缺;第三、過分追求學術化、研究化,大學生大量走向職業市場,法律資源配置數量、結構不當,使得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越來越脫離本位,其性質成為一種職業教育。接着,鄭教授講述了職業教育的三點共性:科學、人文性質融入職業教育過程中或在其之前完成;由大學專業學習階段與實際部門的職業訓練、學習階段構成;實物屆作為施教主體的一部分。一言以蔽之,法律教育主流成為職業教育。針對這種現狀,鄭教授提出應發展分類模式:第一種,發展分類模式,将法學教育分為基礎和運用學習兩個階段;第二種,定向培養第二學士和法學碩士兩類學生,解決中西部法律人才匮乏問題。

在最後的互動環節中嘉賓們熱心回答了幾位聽衆的問題,為大家排疑解惑,既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活躍了氣氛,更深化了大家對大會主題的理解,使大家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法學教育與法治發展有了更為理性而客觀的認識,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了思想的睿智和語言的力量。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