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政法所成功舉辦“公法與治理”系列講座第26期:如何破解野生動物利用困局?
時間 : 2020-04-23       作者:王賓       閱讀數:

行政法所成功舉辦“公法與治理”系列講座第26期:如何破解野生動物利用困局?


 

2020329日晚上18:30-21:00,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行政法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十六期公法與治理系列講座在騰訊會議平台順利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如何破解野生動物利用困局?”,講座由行政法研究所副教授馬允主持,主講嘉賓為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研究員孫娟娟,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長張冬陽博士,以及九十餘名聽衆同時在線收聽了此次講座。

 

冉景丞研究員指出人類發展史就是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博弈史,基于此應該正确認識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食用、畜力(耕作、運輸),以及催生宗教文化(崇拜與祭祀)等。在這一過程中,人類馴化了若幹種類野生動物,這種馴化不僅促使動物種群得到了發展,而且還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他認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前提之一為正确界定野生動物和人工繁育動物。當前,真正的野生動物面臨着獵捕、栖息地破環、環境污染等種種威脅,厘清野生動物的範圍對于提升野生動物保護的行政執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他總結道,人工繁育動物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野生動物與人工繁育動物應該進行分策管理,針對野生的,要加強保護、監測、研究與管理;針對人工繁育的,要提高執法水平,應當借助大數據等科技手段進行有序化管理。

 

李彬彬教授圍繞“野生動物利用、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三個方面展開此次講座。她指出,人們往往是通過野生動物的市場價值來認識野生動物,但市場價值隻占野生動物價值的很小一部分,我們應該回歸生物多樣性角度,從野生動物的利用中看到其生态價值。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的關系是近年來不斷被強調的議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保持生态系統穩定,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她認為,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必須基于以下兩個前提:第一,基于健康的生态系統,政府應當具有足夠多的數據和監測能力,從而給予人們行為指導。第二,基于完善的監管體系,目前針對野生動物并沒有明确的檢疫标準,這也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一個方面。接下來,李彬彬教授針對《野生動物保護法》從立法目的、保護範圍、定期評估确定目錄内物種等方面提出修法建議;同時,她也提出目前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也存在缺乏檢疫标準、無法區分野外個體與圈養個體等問題。最後,李教授提出應當從法律體系建設、公衆教育、社會規範與道德規範、野生動物保護與人類健康關系等角度破解野生動物保護和利用的困局。

 

孫娟娟博士從野生動物的食源視角、食品安全與公衆健康、法律規制與未來展望三方面展開此次講座。她指出野生動物成為人類食源的原因包括個人飲食偏好、地域習慣,以及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等。食品安全規制包括安全推定和不安全推定兩種規制路徑,安全推定的樣例包括《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第二條,不安全推定的依據則是現有科學研究。在科學确定性下,應當遵循預防原則,在科學不确定性下,遵循謹慎預防原則。目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就是以科學對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不确定性為基礎發布的,背後體現了謹慎預防原則。孫博士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對野生動物的利用下了“禁令”,但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管理辦法》均保護對野生動物的合法性利用。在未來的野生動物立法方面,應當推進跨學科合作,使立法更具科學性;不斷完善作為例外的“白名單”,同時平衡各方利益訴求,破解野生動物利用困局。

 

在講座的問答環節,各位嘉賓針對聊天室中的觀衆提問作出了回應,本次線上講座圓滿結束。

(撰稿人:王賓)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