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法律史研究所成功舉辦“道法古今”講堂第三十四講
時間 : 2021-10-18       作者:       閱讀數:

2021年10月14日,“道法古今”講堂第三十四講“從‘片言折獄’到人民司法:中國司法方法論的演變”在線上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西南民族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副院長李文軍主講。中南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副院長彭中禮教授、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法律史研究所副所長李超老師、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比較法學研究院孫海波老師參加與談。本次講座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謝晶老師主持,校内外一百多位師生在線參與了此次活動。


李文軍老師首先闡述了傳統中國“片言折獄”的司法傳統,以追求實質正義為目标。傳統司法重視儒家人情倫理的道德實現,有時會通過特定技術裁剪和重塑案件事實,傾向于維護主流價值觀而放低手段正當性。究其原因,中國傳統以法律約束人心的偏好、司法官的組織場域約束、官員相對平民的優勢地位等,皆導緻古代官員追求實質正義時,需要顧及情理和地域社會的共識。

李文軍老師指出,以唯物辯證法為核心的人民司法方法論,在方法論層面反對法條主義、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積極主動司法,在價值觀層面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判決标準,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從傳統司法到人民司法,皆堅持個案正義和維護集體價值,注重社會安定和弱者保護。經過近代以來國家事權分工和意識形态的變化,人民司法的運行樣态注重使國家權力深入基層社會,從而逐漸培養“國民之德”。


在與談環節,彭中禮老師認為,古今司法方法的同一性、古代中國司法官的審判資源、唯物辯證法解釋人民司法的路徑、如何實現司法方法論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等問題,值得繼續深入思考和研究。古今司法皆需要在實質正義中透視方法的價值,其難點正在通過何種途徑和方式加以表達。

李超老師結合司法檔案的研究經驗指出,古代判牍中的案例遴選、收納具有法律宣教的目的,可能大于了材料本身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基層民衆大量的個案糾紛能否普遍産生、達到宣教的實質化目标存有疑問。同時,司法審判過程中的價值判斷和法律邏輯的分析并不矛盾,可以從人民司法的政策文件研究進一步展開至司法實踐研究,體現司法近代化的痕迹。

孫海波老師表示,當代中國司法随着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具有了形式化傾向,但在司法裁判追求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時,法官援引道德規範、注重民意影響,又具有實質化特性,是中國傳統情理司法在當代實踐的“影子”。當代司法首先要堅持形式司法、依法裁判,謹慎對待情理裁判和感性的道德直覺,避免将道德倫理作為直接裁判根據。法條主義并非貶義,也可以很好地處理價值判斷問題。

李文軍老師就上述問題作了回應和交流。最後,謝晶老師對李文軍老師及各位與談老師的精彩講述表示感謝,并對老師們再次莅臨法大表示期待。至此,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撰稿/劉浩田)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