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法大環境資源法論壇第一期暨“公法與治理”青年論壇第二十八期講座成功舉行
時間 : 2023-09-18       作者:       閱讀數:

2023年9月11日晚,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民商經濟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環境資源法研究所與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行政法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法大環境資源法論壇第一期暨“公法與治理”青年論壇第二十八期講座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民商經濟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侯佳儒教授主持,荷蘭烏特勒支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助理教授戴莉萍博士以“水治理有效性的評估框架:以荷蘭為例”為主題主講。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民商經濟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胡靜教授、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馬允副教授作為與談人出席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侯佳儒教授首先提出了對本論壇的名稱與内容予以改進發展的一些期許,重點介紹了戴莉萍博士的學術領域,并強調了本次講座有關水治理話題的重要性,相信參與本次講座的各位師友能在今天的講座中有所收獲。

戴莉萍博士指出了水治理在荷蘭的重要性——荷蘭作為低地國家,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局勢下,面臨着諸如海平面上升、地表沉降等許多挑戰。在此背景下,戴莉萍博士介紹了積木評估框架理論,這是一種以環境問題整體性觀察視角為基礎,分析不同方案的優點,并針對缺點尋找最終方案的方法。基于此,戴莉萍博士進一步介紹了荷蘭水治理的具有特色、值得借鑒的一些方面:

首先是水體系信息系統(water system knowledge),其對象包括自然水流以及附屬結構等。這一工具重點關注的是信息(knowledge),其常常與環境問題的形成息息相關。戴莉萍博士以“洪水”為例,闡釋了這一信息系統與标準管制的關系,并提出了該系統工具運行所依托的基礎在于穩定的信息獲取機制,并将其視為治理環境問題的基礎。

其次,戴莉萍博士介紹了荷蘭具有特色的行政決策價值體系(values,principles and policy discourse)。荷蘭衆多的政黨帶來了不同的價值觀與不同的治理環境路徑。與之相對應,荷蘭水務局的選舉制度也極具特色,其内部每四年進行選舉一次,核心決策組織由不同利益團體(政府代表、公民代表、農戶代表)來進行,同時彼此之間也需要互相妥協。這樣的方式在荷蘭被稱作圍墾模式(Polder model),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行政概念。這種方式的優缺點都十分明顯,其過高的讨論度使得決策的效率較低,但執行效果較高。

接下來,戴莉萍博士介紹了荷蘭水治理與公衆相關的三項機制,分别是公衆參與與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機制(Publication and shareholder involvement)、社會目标的權衡機制(Trades- off between social objectives)、政府部門與公衆的責任分配機制(responsibility,authority and public)。在公衆參與與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的介紹中,戴莉萍博士闡述了荷蘭的河流空間拓展項目(Room for the river)對該機制的運用:在項目運行前,中央政府就已經與省政府、市政府、水務局以及居民開展了多年的磋商程序,其前期工作的充分使得項目進展順利。戴莉萍博士指出,我國的海綿城市規劃與荷蘭的河流空間拓展項目雖皆具自上而下的特點,但在執行層面,海綿城市出現了溝通不充分導緻執行效果欠缺的情況,因而荷蘭這一機制的内容與特點,對我國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同樣,對于荷蘭社會目标的權衡機制的運用,戴莉萍博士也認為,其所運行的水測試機制(the water Test),通過法定的步驟增強了不同部門合作機制,可以用于解決我國海綿城市缺乏有力法律機制的問題。在政府部門與公衆的責任分配機制,戴莉萍博士介紹了水務局與省政府、市政府之間的監督合作關系,并指出荷蘭這種合作與責任分配機制,既有明晰責任的優點,也具有效率低下的缺點,應審慎看待。

最後,戴莉萍博士介紹了荷蘭治水管理的五項流程性機制,分别是法律正當性與法律協調機制(planning,regulations and agreements)、資金審查管理與成本回收機制(Financing water management)、工程與監測管理機制(Engineering and monitoring)、法律遵守與執行機制( compliance and enforcement)以及沖突預防與解決機制(Conflict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戴莉萍博士分别通過理論溯源與現實性舉例說明等方式,對五項機制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并重點對法律遵守執行機制與沖突預防解決機制進行了評價,指出了對中國相關機制的借鑒性意義。

與談嘉賓分别對戴莉萍博士的演講進行了評議。胡靜教授提出,結合中國的具體現實,我國水法及相關法規曾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跟上形勢,并且存在法律執行層面的一些行政問題。荷蘭水務局依托水體設立,并在級别上與市政府平級,其管理機制具有借鑒意義。我國目前在地方政府與流域機關間、部門與部門間的機制協調上,存在法律文本的空白與現實的困難,而如何對“水”這一自然資源進行合乎公共利益的衡平性把控,也需要進一步的機制研究。

馬允老師回顧了自己和戴莉萍博士、水法以及荷蘭的學術淵源,并為大家介紹了自己的碩士論文,闡述了公共信托理論最初誕生在水領域的原因。他指出,比較法研究需要紮根于法律生長的土壤,并以講座所涉及的圍墾模式為例,說明了這一原則,并強調視野、方法與知識上的借鑒。他認為,跨學科是環境法的底色,具體到荷蘭水治理經驗,則是要求我們從熟悉的技術标準中開拓視野,将目光放到社會治理的視域中,設置符合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指标體系。

随後,講座進行到問答環節,三位同學分别提出了荷蘭如何解決用水成本高、未達和諧性結果的解決方法、荷蘭對标準的評價方法三個問題,戴莉萍老師結合荷蘭具體現實,為同學們進行了解答,并為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在荷蘭的留學經曆。

問答環節結束後,侯佳儒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戴莉萍博士的報告對我們環境法學研究有四點啟示:一是要看到模型思維是量化思維的表現,我們要在一貫定性研究的慣性上強化定量研究。二是公共治理涉及許多跨學科問題,環境法學要堅持“環境問題、法學視野”的立場,走多學科交叉研究路徑。三是水治理更是強調多元利益的協調,在對管理框架與具體機制進行評價時,戴莉萍博士提到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對闡釋環境法問題空間巨大。四是環境法學研究要有比較法視野,但環境問題地域性屬性,環境法最終還是“地方性知識”,經驗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流域治理不斷完善的今天,要加強本土資源挖掘。最後,主持人侯佳儒老師對各位嘉賓的到來和精彩發言表示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