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鞏固主題教育成果走深走實,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黨委宣傳中心于4月27日舉辦“源漪”系列活動第四期“源漪·發轫”,黨員骨幹帶領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團總支成員、本科生團員前往北大紅樓和中法大學舊址參觀學習,通過走進黨史,深入感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脈絡。

揭開紅色革命序章
同學們首先來到了建成于1918年的北大紅樓,學習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北京大學紅樓前身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是當年北京大學文科教室、圖書館和校部所在,因該樓牆體主要部分均用紅磚砌築,故俗稱“紅樓”。北大紅樓不僅有着紅色的外衣,更承載着深厚的紅色曆史、蘊含着偉大的紅色精神。它是“五四”運動的紀念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李大钊、陳獨秀、毛澤東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此次遊覽中,同學們參觀了李大钊撰寫《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辦公室,青年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洗禮的圖書館閱覽室,并欣賞了《新青年》各期各卷等曆史資料,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早期傳播和我們黨在北京的早期革命活動,感受了北大紅樓所積澱的深刻思想和孕育的偉大精神。

尋迹中法文化之根
随後,同學們從北大紅樓來到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皇城根北街甲20号的中法大學舊址,體會中西合璧的獨特魅力。

中法大學舊址,作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裡程碑,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典範,更是研究中國近代史、教育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場所。此次社會實踐,旨在讓學生們通過實地探訪,深入了解中法大學的曆史背景、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漫步在舊址的校園内,每一棟建築都充滿曆史的韻味,訴說着過去的故事。同學們在舊址内觀摩了大量的曆史文物和珍貴的影像資料,重溫了曆史故事,深刻感受了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傳承。

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本次活動中,同學們探訪中國共産黨人初心之地、偉大建黨精神之源頭,也遍覽昔日中法文化交流之曆史聖地。“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此刻,我們正站在新時代的曆史交彙點上,從厚重的曆史長河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團結一心,砥砺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