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瑞士日内瓦總部法律部武器與交戰規則處法律顧問周雯博士應邀來我院作了主題為“戰争、法律與外層空間:減少外空軍事行動所造成人道代價的途徑”的專題學術講座。
本次講座是我院軍事法學研究所主辦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與軍事法治建設系列講座”的第五講,由軍事法研究所所長李強副教授主持,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李居遷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空天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王國語副教授擔任與談人。軍事法學專業碩博研究生、校内外師生和實務部門工作人員40餘人參加了講座。
講座伊始,周雯博士首先簡單介紹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人道救助領域開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就,然後明确本次講座主題的背景,進而提出在現行國際法秩序下實現“減少外空軍事行動所造成人道代價”這一目标存在不少的挑戰,并就如何解決相關問題同與會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本次講座約三個小時。在主講人分享環節,周雯博士首先指出,盡管國際社會長期以來緻力于以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但自太空時代肇始,空間系統就一直被用于軍事目的。随着這些系統在武裝沖突期間的軍事行動中發揮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系統本身成為攻擊目标的可能也随之增加,為地球上和太空中的平民和民用物體帶來了巨大傷害。在當今時代,由于空間系統所支持的技術滲透于平民生活的大多數方面,如導航、通信、糧食生産供應、水電供應、醫療服務、衛生設施和廢物管理,同時也助力人道工作,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一線行動廣泛依賴于通信衛星所提供的網絡通信和語音通信,因此即便衛星具備“軍民兩用”的性質,在對空間系統進行攻擊時其所産生的潛在後果足以成為一項迫切的人道關切。其次,周雯博士探讨了目前在規範外空軍事領域兩個主要的議題,其一是包括國際人道法在内的相關現行國際法在外層空間的可适用性,其二是相關國際法律規範如何适用于外層空間。周雯博士認為,在外層空間開展的或與外層空間相關的軍事行動并非處于法律的真空地帶,而是受到現行國際法的調整和限制,如《聯合國憲章》關于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的相關規則、空間法條約、國際人道法以及中立法,并認為上述規範在适用時并非排他性的沖突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最後,周雯博士介紹到,盡管目前在防止外空軍備競賽中,國際社會的進展盡管相對緩慢,但依舊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并将如何進一步保障在外層空間部署的關鍵民用服務設施和關鍵人道領域服務設施得到有效保護作為重點工作方向。
在與談環節,李居遷教授認為外空技術的進步會促進空間法和國際人道法的深度結合。外空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相應帶來了新的法律問題,進而促使現有的法律規則發展,以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在針對外空是否适用以及如何适用國際人道法這一問題上,李居遷教授認為,國家基于自衛權,可以補充性、誘發性地在外空适用國際人道法,同時認為涉及外空領域的國際法規則的效力層級問題仍就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在國際人道法相關規則的解釋和适用問題上,應當考慮規則背後的價值,在适用時要從具體、現實的角度進行分析适用。目前,在外空領域的規則中雖然存在大量空白,但各國可以通過達成共識的國家實踐來形成規則。王國語教授則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了國際人道法在外層空間的可适用性,認為應當對外空軍備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同時王國語教授也指出,國際社會可以在中立法方面以及就民用設施以及平民居民的保護問題進行磋商。
在問答環節,主講人周雯博士和與談嘉賓與參加講座的師生進行了熱切的交流與互動,解答師生們提出的相關問題,包括對外空軍事行動的分類以及由此産生的規範創制與适用問題、宇航員的法律地位問題、是否應當吸納商用衛星的研發公司參加相關的國際立法等問題。
為了聚焦新時代軍事法治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提升軍事法學專業師生對軍事法領域核心問題和前沿問題的把握,軍事法研究所将持續舉辦“習近平法治思想與軍事法治建設系列講座”,以此作為平台,邀請軍事法學研究與實務領域的知名專家來我校與師生們進行學術交流,幫助師生們開拓視野、啟迪思維,激勵更多青年學子投身軍事法學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