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下午,“憲義論衡”系列講座第三期“從法治到憲制——我與憲法思想史三十年”于海澱校區順利舉辦。該系列講座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憲法學研究所主辦。本期講座邀請的主講嘉賓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人博。
講座主持人陳征教授首先邀請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焦洪昌院長緻辭。焦洪昌教授回憶起與王人博教授相處的時光,認為王教授為人率真,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深受師生喜愛。同時,焦院長也談起了王教授在學術上的貢獻與成就,認為王教授開辟了憲法學領域新的研究方法和範式。随後焦院長邀請王人博教授正式開講。
講座伊始,王人博教授首先感謝前來聆聽講座的師生,回憶起在法大的十九年時光,他坦白選擇“從法治到憲制——我與憲法思想史三十年”這個講座主題,也是因為想要回顧自己從西政到法大的學思曆程。王教授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覺得好奇心是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随後王人博教授進入正題,回顧自己學術生涯的五個階段。王教授說自己經曆的五個學術階段,可以用自己以前寫的書來命名,分别為“法治論”階段、“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階段、“法的中國性”階段、“1840年以來的中國”階段、“業餘者說”階段。在“法治論”階段,王人博教授回憶起自己和西政好友——程燎原教授的學術情誼,談到自己和程教授因為志趣相投合作寫了一些書,其中就包括《法治論》,當時就首先提出了“法治”的概念,這在那個“法制”話語盛行的時代是少見的。後來王人博教授又轉向中國近代憲政史研究,受到學校資助,出版《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奠定了第二個學術階段的研究基調。但是寫完後發現,有很多問題自己在書中簡化了,忽略了一些不同的路線設計,他将這些不同的路線設計總結為三類,分别為制度建構主義、新民主義和革命主義。之後他又以《法的中國性》這樣一個文集的形式,來彌補《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這本書對一些問題簡化的不足,特别是回應了“富強為體,憲政為用”這個研究範式的局限性,從而開啟了他第三個學術研究階段。在談及自己最後一個學術階段,即“業餘者說”階段,王人博教授認為自己就是業餘者,充其量是學者,離“專家”這個稱号很遠。他認為“業餘者”這個身份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和學術狀态,自己就是因為興趣和好奇去讀書、寫作、研究。
之後,兩位與談人,同時也是王人博教授的學生——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張勁副教授和武漢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翟晗講師回憶了自己與王人博教授的師生情誼,并與在座師生交流了自己對于此次講座的感悟。張勁副教授認為,王人博教授是最具有人文關懷,也是對中國問題最具有同情的理解和深刻洞察的學者。曆史灰燼的深處有餘溫,正是王人博教授這樣的俯下身來尊重和親近具體性的學者才能觸摸到。翟晗講師認為王人博教授是一個難得的人文主義者,并分享了自己在國際學術交流上的心得,認為在交流中無法回避的核心思考就是如何将中國的憲法實踐理論化。她認為,每一個憲法學者都天然地是民族(national)憲法學者,中國的憲法學人要在世界憲法學研究的版圖上牢牢固定中國的位置,須首先在經驗和曆史裡固定中國。
在此之後,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憲法學研究所的姚國建教授、秦奧蕾教授、周青風副教授、王蔚副教授、沈偉偉副教授、吳良健講師各自分享了自己對于王人博教授講座的感受,師生們也就相關問題與王教授進行交流和讨論。
随後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李樹忠教授、薛小建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總結。李樹忠教授在發言中談到,今天聆聽王人博教授的講座,包括他講述三十多年來的學術曆程、學術研究範式轉向等等,很受啟發。并認為今天在座的師生對王人博教授的理解就是在為他描畫像,大家都描得很好。薛小建教授在發言中提到,王人博教授不論是以前在西政還是後來“轉會”到法大,一直都是“甲A俱樂部”的“優秀運動員”,今天聆聽王人博教授的講座受益匪淺。同時薛小建教授對王人博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的“西方概念傳入中國”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西方概念在中國傳播不一定就會完全變味,不然就沒有學術讨論的共同基礎。薛小建教授以“人權”概念為例,認為雖然現在主要探讨中國語境下的人權問題,但是也離不開西方的概念作為交流的憑借。之後薛小建教授以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李鴻章“一代人隻能幹一代人的事”這句台詞結尾,認為王人博教授對中國近代問題的研究可以說是走向了高峰,而現代中國的問題還需要在座的同學們繼續努力。最後,在師生們的掌聲中,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