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講座回顧丨“憲義論衡”系列講座第五期暨憲法日宣傳周系列講座丨“信息公法研究:主題與方法”順利舉辦
時間 : 2023-12-18       作者:       閱讀數:

2023年12月5日下午,“憲義論衡”系列講座第五期暨憲法日宣傳周系列講座“信息公法研究:主題與方法”于海澱校區順利舉辦。該系列講座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憲法學研究所主辦。本期講座邀請的主講嘉賓是北京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長聘副教授、牛津大學法學博士彭錞老師。

講座主持人吳良健老師首先回顧了前四次“憲義論衡”系列講座的主題。随後介紹本次講座的主講嘉賓彭錞教授的研究領域、成果及榮譽,認為彭教授對中國本土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切的學術關懷,同時,他也是較早采用原旨主義的方法進行憲法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近年來,他在信息公法領域碩果累累。

講座伊始,彭錞教授表達了對法大邀請的感謝之情。他簡要介紹了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從土地公法到信息公法的轉變曆程,本次講座主要聚焦于“公法隐私權”這一項研究。首先,什麼是“信息公法”?公法研究天然蘊含着賦權和限權兩大使命,對應信息公法包含兩大主題——“對信息的治理”和“通過信息的治理”,他的研究集中于後者。後者包含三個維度:信息開放、信息國家和信息行政,其中包括諸多值得探讨的問題。第二,為什麼研究“公法隐私權”?彭錞教授談到2018年參加“中德憲法論壇”的經曆,表示公法隐私權的研究興趣受到中德法學界的關注點差異的啟發。并且,以往研究存在總量少、偏域外、太宏觀的問題。第三,什麼是“公法隐私權”?既往研究視角的公約數為自由、私密、安甯。然而,公法隐私權應當界定為信息處理面向的可能性。公法隐私權是指公權力主體不得違背個人關于其信息如何被處理的主觀願望,除非基于正當目的采取合理手段。隐私權與個人信息權益之間是同中有異的關系,後者還尊重個人保持“在他人眼中面目清晰”的權利,并包括更正權、查閱權等權能。第四,“公法隐私權”有何意義?社會調研顯示,中國人似乎不太關注公法隐私權,而重視平台公司侵犯隐私權的可能。為此,學者提出并研究“公法隐私權”對于創造公共話語、倡導社會關注憲法明文規定的公民權利尤為重要。最後,如何保護“公法隐私權”?聚焦諸多中國問題,保護公法隐私權應當關注信息權力與信息權利的互動與平衡,而非簡單是私權與公益的平衡。彭錞教授還從宏觀層面進行了研究方法論反思,他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曆,提出應當從社會問題提煉學術問題。各研究方法之間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是否能關注有意義的問題并選擇合适的方法來給出解答。

之後,各位與談人分别就彭錞教授精彩的講座發表見解。秦奧蕾教授提出,現實中,人們在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的同時希望享受信息處理的便利性。信息公法作為部門憲法的理由值得思考。隐私權和信息權的關系仍需進一步探讨。陳征教授提出,中德學者關注點的差異源于兩國網絡發展的現實情況以及平台作用的差異。他還介紹了德國隐私權的推導路徑、隐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的關系,以及信息保護理論。朱铮老師回憶了在英國求學期間受到彭錞老師作品的啟發,指出彭錞老師的研究具有語言和風格上的鮮明特色,研究方法直面問題、推陳出新。

随後彭錞教授對各位老師的與談作出簡要回應。接下來進入提問環節,彭錞教授對于同學們在研究規劃和研究方法上的多個問題作出耐心解答。

最後,在師生們的掌聲中,講座圓滿結束。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