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14:30 - 17:30,西北政法大學常安教授應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憲法學研究所和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之邀,于海澱校區0111會議室展開了一場主題為“面向國家治理的憲法學研究”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評議人為北京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助理教授左亦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王蔚、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人權研究院副教授徐爽、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王理萬、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講師朱铮,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陳征主持。

常安教授為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權研究中心(中宣部教育部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首席專家,法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還擔任國家民委民族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理論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其主要研究領域涵蓋憲法與國家治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等,在《民族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月刊》《開放時代》等權威核心刊物發表文章30餘篇,出版專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憲制變遷》。
講座伊始,常安教授抛出“憲法學為何需要探讨國家治理”這一問題,從權利、司法、地方自治等諸多角度展開,闡述了憲法學知識界碑以及政治學中的相關讨論,着重強調了憲法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同時指出了憲法學界近年來對國家機構、合憲性審查等方面研究的日益重視。

随後,常安教授從憲法的國家建設維度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從現行憲法文本來看,無論是總綱中的國家機構運行基本原則,還是國家機構專章,均彰顯了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總章程的重要地位。從國家建設視角理解現行憲法文本,包括序言中的制憲權與國家建設方案記載、國家機構的制度供給、國家結構形式的空間維度、憲法的國家認同塑造功能以及與國家安全的緊密聯系這幾個重要方面。
常安教授還深入探讨了成文憲法與國家建設的關系。他指出,在憲法政治和成文憲法時代,憲法凝聚了共同體成員對鞏固所屬共同體的忠誠義務和捍衛決心。從方法論嘗試角度,他系統闡述了主權是國家建設的前提,同時強調需要建立有效的國家結構體系與基本制度,持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并要确立和鞏固共同體成員的國家認同以及保障安全。他進一步強調,成文憲法作為國家建設的核心載體,承擔着國家認同塑造的重要功能。

為深化理解,常安教授以民族事務治理領域為具體案例展開分析。他細緻解讀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對比分析了其與中國古代羁縻制的顯著區别,強調社會主義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特質,這一特質集中體現在人民當家作主、平等、政教分離以及新型民族關系等諸多方面。他還系統梳理了近代以來,中國民族事務治理憲法制度從羁縻制到清末邊疆新政、五族共和,發展為民族區域自治的演變曆程。同時,他着重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的重要性,包括相關立法需求以及憲法學在其中的研究方向等内容。

主持人陳征教授對常安教授的講座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此次講座内容豐富、視角獨特,涵蓋了憲法文本的多個領域,包括序言、公民基本權利、國家機構、國家結構形式以及合憲性審查等方面,為與會老師與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憲法學習視角。

左亦魯教授表示本次講座内容極為豐富且視野宏大。他從常教授提及的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受到啟發,認為這對憲法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同時,他提出兩個關鍵詞進行探讨:其一,是constitution和constitution law的區别,強調需要從更廣義的constitution角度思考憲法問題;其二,是“邊緣與中心”或“邊疆和中心”。他結合自身經曆,指出常安教授在民族、宗教等問題上的研究為憲法學者樹立了典範,鼓勵與會學生今後嘗試深入對這些傳統上非憲法研究中心的領域的研究,并提醒避免盲目套用美國研究種族問題的理論框架。

王蔚教授在講座後提出三個針對性問題。首先關注民族團結進步問題,她介紹了國外相關案例中對團結的理解和運用,并指出在中國背景下,對涉及民族區域的立法進行合憲性審查時,需進一步闡釋團結原則;其次探讨文化法治問題,她注意到國際上對憲法文化的研究現狀,認為中國憲法的民族區域自治等要素具有獨特的憲法文化标識度,需要進一步闡釋其法律規範性,以更好地與國際憲法學界展開對話;最後就少數民族語言權利的研究提出建議,期待能對其從權力範式進行闡釋,并在國際層面找到關鍵對話點。

徐爽副教授結合其在中宣部的挂職經曆,提出深刻認識憲法學研究議題廣泛性的意義。她強調憲法學與國家治理密不可分,若不探讨國家治理,憲法學将失去重要研究方向。她還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它是民族政策的法律化凝結,主要涉及處理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和中央的關系、給予民族地區特殊優惠和支持,以及授權區域自治地方自治權等重要方面。她指出,随着時代的演進,《民族區域自治法》亦需适應并進一步調整,以更好地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

王理萬副教授從時空感和方法論兩個維度分享了其獨到見解。他認為常安教授的研究視角遊走于北京、西安等中樞與邊疆民族地區之間,具有獨特的時空感,這種研究視角彌足珍貴。同時,他強調憲法學研究方法論的多樣性,不同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結論,但都可以相互交流、碰撞,為中國憲法學發展開辟新契機。

朱铮老師結合自身學習和研究經曆,從三重關系角度分享了學習體會。其一是世界與中國的關系,他認為可以從海外視角汲取經驗以豐富中國憲法研究;其二是過去與今天的關系,強調民族問題研究可從中國古代曆史中獲取寶貴啟示;其三是文本與現實的關系,指出常安教授的研究緊密圍繞國家治理這一中心問題,具有清晰的問題意識。他還提出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憲法學相比法學内其他學科以及法學以外相關學科對國家治理的獨特貢獻和價值;二是在強調知識自主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入涉外資源以豐富國家治理研究。
常安教授對各位與談人的發言進行了詳細回應。他分享了學者成長過程中從具體領域到普遍性基礎領域的轉變曆程,以及學術積累的重要意義。針對民族團結相關問題,他指出需要在保障少數民族權利和維護國家共同體的共通性之間尋求平衡,同時闡明《民族區域自治法》面臨新的立法需求是源于時代背景變化導緻的民族事務領域對象和區域部門的變遷。在文化法治方面,他提出要善于提煉中國憲法制度中的全人類共同憲法價值,以促進國際交流與對話。關于少數民族語言問題,他從語言的功能和發展規律進行深入論證,強調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地位以及與少數民族語言的和諧共生關系。最後,他還特别強調了比較法研究的重要性及學術研究的多樣性價值。

此次講座内容豐富、邏輯嚴謹,為與會老師與同學們對憲法學研究與國家治理的結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