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亞偉博士談西方人看“中國的發展模式”
時間 : 2010-12-24       作者: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門戶管理員       閱讀數:

  (法研通訊社 文/吳作君 圖/甘秀英)12月19日15時,非官方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劉亞偉博士做客燕山大講堂,帶來了名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模式”》的精彩講座。講座在我校學院路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中國模式”,又稱“北京共識”,由美國基辛格咨詢公司合夥人拉莫于2004年在英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最先提出,随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讨論。劉亞偉介紹說,美國國内對“中國模式”的觀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認為“中國模式”的特點在于其強大的軍力、财力和智力。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和勇于糾錯,軍事力量強大,富于知識創新,領導中國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為世界提供了“華盛頓模式”之外的另一種發展選擇,持此觀點的學者以藍普頓、布熱津斯基、奈等為代表。另一種則認為“中國模式”在成就之外還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認真總結反思,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主要以孟捷慕、沈大偉等為代表。劉亞偉認為美國學者目前對“中國模式”的種種認知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尚未達成一緻。


    中國國内學者對“中國模式”也有着自己的解讀。比較典型的是,房甯認為“中國模式”的本質是保障人民的權利,集中國家權力;而胡偉教授認為“中國模式”既是經濟模式,也是發展模式,又是政治模式;鄭必堅先生認為中共無意于挑戰現存國際秩序,更不主張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和颠覆它,中國對外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對外謀求和平、對内謀求和諧、對台謀求和解;戴秉國先生則将中國國家的核心利益歸納為:維護基本制度和國家安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


    劉亞偉最後總結認為:“中國模式”的提出将會有利于中美關系的順利發展。目前美國人對“中國模式”的解讀像是盲人摸象,尚未形成有系統、有步驟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必須有眼光,排除偏見,才會有真正的中國模式,而且在此基礎上必然會有更大的發展。


    劉亞偉旅居美國二十幾年,對美國、中國的曆史現狀及中美關系都很深的洞見,他的講座引起了聽衆們的廣泛興趣。聽衆們熱心提問,内容涉及政治改革、印度模式衆多問題。劉亞偉一一回答,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态度獲得了聽衆們的熱烈掌聲。 

    本次活動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主辦,騰訊評論承辦,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研究生會協辦。


嘉賓簡介:
    劉亞偉,1960年出生。1996年到佐治亞帕裡米特學院任美國曆史助理教授;2002年被提升為副教授,獲終身教職。1998年出任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副主任,2005年起升任該項目的主任,長期負責卡特中心與中國及學術機構的合作事宜;曾五次陪同卡特總統訪問中國并會見中國最高領導人。同時,他還是非官方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亞特蘭大的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美中國研究聯合會會長及上海複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特聘教授。其研究方向為美國政治史和政治發展,中美關系,中國民主化,全球化背景和中國崛起下的中國政治社會發展和台海關系。其主編的《當代中國農村治理與選舉觀摩叢書》和《德賽政治論叢》在國内反響較大,與他人合著的《奧巴馬:他将改變美國》也受到好評。劉亞偉博士最近在編輯《選舉與治理叢書》,并創辦了《21世紀國際評論》。2002年,創辦了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版的“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選舉網已經成為了解中國政治改革的門戶網站,是海内外研究人員、學者、學生、政府官員和關注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之讀者的工具網站。近年來,劉亞偉博士在國内報刊(包括《環球時報》、《國際先驅導報》、《中國青年報》和《學習時代》)發表多篇中英文文章。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