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李毓芳談“項羽燒了阿房宮嗎”
時間 : 2011-05-30       作者: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門戶管理員       閱讀數:

   (法研通訊社 文/陳楠 圖/甘秀英)5月28日,原阿房宮遺址項目考古隊隊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做客第112期燕山大講堂,為同學們帶來精彩講座,題為“項羽燒了阿房宮嗎?”講座在學院路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六日。骊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阿房宮賦》繪出人間仙境,羨煞世代君王;而後一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又令多少文人逸士扼腕長歎,唏噓不已。然而,号稱綿延三百裡、“一日之内,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阿房宮究竟是何模樣?是否毀于項羽之手?兩千年來,有關阿房宮的傳說時代不絕:有人說它極盡奢華,耗盡了秦的國力;有人說它綿延數百裡,正殿之内可伏甲士萬餘……總之,它是世界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迹。漢唐以後,有傳聞說毀壞這奇迹的乃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入鹹陽,為報項梁之仇,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月不絕,秦人痛心疾首,埋下了後來三秦叛楚的禍根。然而今天,李毓芳卻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說法:阿房宮從未建成,項羽也未曾火燒阿房宮。


    李毓芳以2002年10月至2008年3月間,她率隊考察阿房宮遺址的經曆為依據,分兩個層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層次是阿房宮從未建成。根據李毓芳的介紹,考古隊進駐阿房宮遺址保護區後,首先考察了阿房宮前殿遺址。根據考古學的基本經驗,秦代建築往往采取先建主殿,後建圍牆的順序。因此,無論工程浩大的阿房宮是否全部建成,其主殿都是必建之處。然而數月的考察結果卻出人意料:在長約1270米,寬約426米的遺址上,隻發掘出東、西、北三面堅實的夯土牆,此外再無建築痕迹。驚人的發現讓李毓芳忐忑不安,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裡,她率領考古隊奔波于阿房宮遺址周圍 13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反複鑽探、測量,希望找到阿房宮存在的證據,但遺憾的是并無正面的發現,反倒是證明了許多曾被認為屬于阿房宮建築群的遺址并非秦代建築。所有的考察結果指向了一個結論:阿房宮從未建成。


    第二個層次是項羽未曾火燒阿房宮。按理說,既然阿房宮從未建成,項羽自然也就無從燒起。但謹慎的李毓芳還是率領考古隊對整個遺址區進行了勘探,考察結果證明:遺址區内的碳含量低于火燒後應有的含量,遺址并未受到大火焚燒。李毓芳查閱史料,發現漢代以前的正史中每每談及秦帝的活動,總是以鹹陽王宮為中心,極少言及阿房宮;《史記》中記載項羽的縱火行為也隻是說他“火燒鹹陽”,并未說他“火燒阿房宮”。她由此推斷:阿房宮可能僅是一項在建工程;杜牧的辭賦是一種政治隐喻,并不符合史詩。 整個講座過程中,年僅七十的李毓芳一直站在講台上進行課件演示,對于各種古代文獻信手拈來,充分顯示了老一輩考古工作者的敬業和學識。博得了台下聽衆的熱烈掌聲。

    本次講座由我校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主辦,騰訊網承辦,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研究生會協辦。

嘉賓簡介:
李毓芳,北京人,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1971年調入陝西鹹陽博物館工作,1979年又調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她一直活躍在考古發掘第一線,2002年前,先後參加了漢高祖長陵陪葬墓——楊家灣大漢墓、秦都鹹陽遺址、唐代青龍寺、秦都栎陽城遺址、漢宣帝杜陵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重大項目的考古發掘,其中由她領隊發掘的漢長安城陶俑官窯被評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她和愛人劉慶柱根據考古發掘成果編撰的《漢長城未央宮》獲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10月至2008年3月,她帶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考察,得出了阿房宮并未建成的結論,震驚世界。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