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馮時先生——天上人間—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
時間 : 2010-04-06       作者: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門戶管理員       閱讀數:
(法研通訊社 費紫燕)4月2日晚上7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先生做客燕山大講堂,帶來了題為“天上人間—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的主題講座,講座在學院路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首先,馮時先生論述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曆史内容以及特點,中國天文學的起源大概在距今一萬年以前,起源直接服務的目的就是農業生産,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要為農業生産提供準确的時間服務。接着,從天文學的導源中發展出了政治觀、時空觀和哲學觀、宗教觀很多的基本觀念:觀象授時的天文活動形成了中國古代王權基礎和天命思想;先辨方位後定時間又發展出古人居中而治的思想;發展出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思想、道家的宇宙觀和天文數術思想、傳統的“和”與“陰陽”的思想;天文學的官營性質和王權特點形成了對“帝”崇拜的宗教觀以及以祖配天的觀念。

   接下來,馮時先生以河南濮陽西水坡一個距今6500年前的祭祀遺址為例,表明當時的人已經學會了測定方位,夜看北鬥,日觀表影。整個完整的遺迹還反應了墓主人由北到南從死亡到升天的過程。當時的人把星區分成北鬥所在的中區和二十八宿所在的四公區,建立起一套基本的天文體系和精确的時間體系,甚至有了原始的立法。不僅如此,他們還有了對天的一種想象,對于宇宙世界的一種想象,有了原始宗教觀的雛形和王權的基礎。

   最後,在回顧古代社會的文明的背景下,馮時先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宇宙觀對于今天的借鑒意義:第一,文化都是傳承的,不可能割裂曆史還看今天的東西,在西學東漸的當今,如何把我天文學這個傳統文化的源更為重要;第二,中國獨特的宇宙觀對我們有非常的借鑒意義,海納百川,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和自然的規律,和天地和諧共處;第三,直接受中國傳統宇宙觀所影響的道家哲學所主張的“無為而治”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宇宙觀,在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更應該節制自己的欲望。

   在互動階段,馮時先生針對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本次講座由我校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主辦,騰訊網承辦,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研究生團總支協辦。

相關介紹:
   馮時:1958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考古學報》副主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從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學研究,發表論著、論文70餘種。
   馮時在天文考古方面将中國天文考古學有确證可考的曆史自過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至公元前4500年。所撰《中國天文考古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國天文考古學體系。為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
   代表作:《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古文字與古史新論》、《星漢流年•中國天文考古錄》。主編有《金文文獻集成》等。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