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晚7時整,第三十六期緻知講壇在昌平校區劉皇發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期緻知講壇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分團委主辦,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學生會承辦,中銀律師事務所協辦,以中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路徑為主題。出席本期緻知講壇的嘉賓有北京大學的陳永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劉計劃教授、以及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施鵬鵬教授。三位學界翹楚齊聚劉皇發,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思想盛宴。

首先主持人簡單介紹了目前人民陪審員制度“陪而不審,審而不判”的現狀并問出了同學們心中關于人民陪審制度改革該何去何從的疑惑。接着,帶着疑問與思考,同學們用無比熱烈的掌聲對今晚走向講台的三位嘉賓表示了衷心的歡迎和感謝。
施鵬鵬教授率先進行了發言,他首先表示人民陪審員制度是自己博士階段研究的主要課題,也是自己博士論文探讨的主要問題。因此,人民陪審員制度是自己關注已久的問題,希望能夠借本次講壇的機會把自己的心得思考與同學們分享。接着,他指出本次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是在司法體制的深層改革與法治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他還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正當性依據進行了學理解讀。他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政治價值在于緩解社會輿論對司法正義的壓力,其司法價值一方面在于發揮平民理性,為職業法官提供另一種視角;另一方面有助于催化訴訟結構的變化,倒逼刑事審判制度改革。最後,施鵬鵬教授分析了現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弊端。人民陪審員已經成為解決“案多人少”的陪襯,而人民陪審員的改革目标正是解決人民陪審員“常設化”、“附庸化”的問題,采用随機遴選的方式。施鵬鵬老師的講授融入了許多社會時事以及他親曆的司法現實問題,诙諧幽默的風格和緊貼現實的講解引起了同學們陣陣的笑聲和掌聲。

其後,劉計劃教授通過對中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和日本的裁判員制度的比較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不在于有多少案件适用了陪審制度而在于人民陪審員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接着,他就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功能做了比較全面地介紹。他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升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力,緩解法官的壓力和公、檢、法之間的緊張關系,完善合議庭評議程序等等作用。他同時指出這些功能真正實現必須建立在人民陪審員制度切實發揮作用的基礎上。最後,劉教授簡單評述了目前人民陪審員制度存在的問題,陪審制度适用的範圍為什麼排除死刑案件?文化程度是否能成為衡量其能成為陪審員的标準?人民陪審員的數量是否應該固定?這些問題都引發了同學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路徑的思考,使同學們獲益匪淺。

接下來陳永生教授主要就本次改革方案的優點與不足發表了看法。他首先指出,陪審制度的核心價值在于促進司法民主,而本次改革方案的作用十分有限。他認為本次改革方案中将人民陪審員的年齡限制規定為28歲以上不符合陪審制度“同類審判”的原則,而把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文化程度從大專以上降低為高中以上學曆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同時指出此幅度依然不夠,目前中國仍然有83%的人因受到各種限制不能擔任人民陪審員,從而導緻存在83%的刑事被告人不能得到“同類審判”。另一方面,他認為人民陪審員庭前閱卷的權利會造成陪審員的思維定式,不利于陪審員作用的有效發揮。他還指出本次改革方案規定陪審員隻決定事實問題,而實踐中很多應當屬于事實問題的卻被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為法律問題,這無形中極大地壓縮了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作用。

活動最後是氣氛異常活躍的提問贈書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地提出了自己困惑已久的問題:陪審制度改革是否有利于促進司法獨立?陪審員制度與政治制度的關系如何平衡?陪審員制度勢必會導緻審判效率降低,這樣的成本是否值得?三位教授不僅對同學們的問題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的專業性和深刻性給予了高度評價。
本期緻知講壇對中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雖然三位教授對目前的改革都抱有比較悲觀的态度,但對于年輕的學子來說解決司法制度中的種種弊端正是他們的使命。相信法大學子将循着法學名家的足迹,不斷探索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路徑,探索衆多司法制度的改革方案,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