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師者如蘭丨蔡樂渭老師專訪
時間 : 2024-03-17       作者:       閱讀數:

踏進法學學府的那一刻起,我們開始不斷思索,法律人的使命應當落于何處?

我們在問:我們到底從何學起?該怎麼學?我們怎樣将學習、學生工作與生活真正平衡起來?我們怎樣邁向更遼闊、更廣袤的生命?

他們在答:我以自身生命觀照天地,願給你最真摯的分享;我以滿腔熱血投身學術,願述說求學以來用心貯藏的積澱;我以每一言、每一行為你舉起燭火,照亮彼此的一段旅程。

走進師者如蘭,于訪談與思索間,駕一葉扁舟,渡遠洋以遙望前途似錦,聞師道以辨明人生方向,共赴你我光輝未來。



1.您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求學經曆嗎?

我求學的經曆比較曲折。初中畢業後中考落榜,在家務農一段時間,後來覺得幹農活太辛苦,也看不到希望,就想繼續上學。第二次中考成績也一般,碰巧該年度另一個鎮的高中擴招,我才僥幸上了高中。

上高中以後,我才真正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除了努力學習外别無捷徑,于是開始為學習而拼命,後來就有幸上了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本科畢業後,我先在行政機關工作了幾年,之後再回到法大讀行政法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後來又做了博士後,然後才成為一名教師。


2.您在行政機關的工作經曆對您後續走上行政法的學術研究道路有何影響或是幫助嗎?

對我來說,選擇在本科畢業後先到行政機關工作,再回到學校繼續上學,并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是有“預謀”的。一是想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不能再讓父母供自己上學;二是想了解有關法律實踐,再帶着對實踐的認識回到學校研習行政法。

現在回頭來看,那幾年的工作經曆對我的意義在于:讓我真正開始對行政法感興趣,較好地了解了行政實踐的運行邏輯,也對實踐中的一些問題有了更多的思考;帶着這些理解、認識和思考回到學校,讓我在從事行政法研習時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3.現在法大學生就業去向以國家機關、司法部門、企業單位為主,您有什麼期許、指導或勉勵的話想對這些工作在法律行業一線的法大學子們說嗎?

不能算是指導,我覺得還是用建議或參考意見更合适一點。

首先,我希望大家腳踏實地。不管是去機關、企業、律所或其他單位,都應該踏踏實實地開展工作,不應該有任何投機取巧的心理。和領導、同事相處的過程中,如果讓别人覺得你是一個不踏實的人,你再想獲得大的發展,機會就小了。

第二,盡管我們在大學裡很努力地學習,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當真正投入到實踐時,就會發現理論和實踐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别。許多事情不經過實踐,就不可能取得正确的認識。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即使我們到了工作崗位上,還應該保持學生一樣的學習心态,永無止境地學習。

第三,要不忘初心,堅守底線。社會上有許多誘惑,每個人都有可能碰到,尤其是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同學,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可能會面臨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情況。這些情況一旦出現,無論是自己抑或家人、師友都不願看到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要設法避免。


4.您的課堂生動有趣,開放包容,十分受同學們的歡迎,請問您是如何設計自己的課堂的呢?作為老師,您認為一個課堂應該呈現怎樣的效果?

我不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甚至普通話也不是特别“普通”,還帶有一些南方口音,但我對自己的課仍然是有要求的。其中,認真上課是我對自己的第一要求。無論是課前準備、課堂教學,還是成績的核定,我都力求認真細緻。比如有些課涉及到課堂展示,我給同學們打分的時候,不是憑一個單純的印象,而是把它分成幾個部分,比如材料準備、展示時的發揮、展示内容所反映出來的學習狀況等,進行分項打分,最後彙總得出一個分數,通過這種處理,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關于開放包容,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大學的課堂上,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哪怕是我根本不能接受的觀點,我覺得作為觀點本身都是應該得到包容的,不能因為觀點不一樣就予以排斥。

對不同的課,我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設計。所有設計都基于一個目的,就是盡量讓課程能取得好的效果,讓大家通過這樣的課程能夠學到一些東西,并且是盡可能輕松地、最好是快樂地學習。

比如,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課堂,我曾嘗試,每次課拿出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選擇近期發生的新聞案例,從行政法的角度進行評論和讨論,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大家對行政法的興趣,也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行政法知識加以應用。再如,某年開設行政法案例研習課時,我自己剛好對一個交通違法的行政警告處罰有異議,為了讓大家把這個課真正上好,就由同學組成了行政法實踐組,讓選課同學作為我的代理人真正地打了一場官司。盡管這個官司最後輸了,但是我相信,同學們都不會忘了這次上課的經曆,也有所收獲和感悟。


5.如果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形容您在法大執教的經曆,那麼這個詞或這句話會是什麼呢?可以詳細聊聊為什麼嗎?

我覺得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詞或一句話,如果非得用一個詞的話,我覺得叫“一言難盡”。

執教過程中有高興的時候,也有悲傷的時候;有獲得成就感的時候,也有失望的時候。比如,看到自己的學生在比賽裡得獎,或者文章發表了,我會很高興。但傷心甚至生氣的時候也有,曾經有一年期末考試布置大家寫小論文,有一個同學的論文寫得特别好,後來發現是抄襲的。我與這位同學溝通,他漠然不理,給他打了低分,還跟我沒完,甚至進行指責、騷擾,我就特别傷心,也挺生氣。

我當然希望自己以及其他老師遇到的都是快樂的事情、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是作為教師,執教一段時間後,難免會碰到各種你不想碰到的情況。所以我覺得沒有哪一個确切的詞,足以完整地描述我這些年來的執教的經曆和感想。一言難盡,意味着有很多詞在裡邊。


6.剛剛您談到您在課堂上會讓同學們對許多近期的新聞事件進行了解,您在平時也密切關注時政熱點,也寫過不少時評文章,您認為關注時政熱點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我關注時政熱點,是因為我是一個公民,且是一個從事行政法專業的公民。一個公民有自己相應的法定權利,我的權利和任何公民的一樣,是有可能受到侵害的。

那麼,作為一個研習行政法的公民,特别是曾經在行政機關工作過,對公共利益、行政權力以及公民權利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有所了解的公民,我希望從法律的角度把我的想法告訴大家,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權利在哪裡、自己權利的限制在哪裡、維護公共利益的必要性在哪裡、行政權力在維護公共利益時的界限在哪裡。

同時,我也希望行使行政權力的人士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行政權力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行使行政權力的時候,不但主觀上要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客觀上也應該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行使權力,既維護公共利益,同時也注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

作為大學生,特别是作為法大的學生,我想大家不應該在大學四年中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隻想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相反,大家也應該适當地關注外面的世界,關注我們的社會,關注公共事務,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理性的思考。

我也借機給自己做一個小廣告。近年來所寫的時評小文章,已彙編成書,書名初定為《公共治理是個精細活》,由北京出版集團出版,順利的話上半年即可面市。


7.您覺得我們應當從哪些角度觀察關注時政熱點?面對網絡上“站隊互噴”的現象,我們又應當站在怎樣的立場來發出我們的聲音呢?

時政熱點有很多,由于某些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時政熱點都是适合評論的,尤其并不是所有的時政熱點都是可以從法律的角度去進行評論的。對于涉及到行政權力、可以從法律的角度進行評論的時政熱點,作為從事法學專業的我們在分析這些時政熱點時,應該要基于事實、根據法律來進行分析。

“站隊”意味着先有立場才有觀點,可謂是屁股指揮腦袋。而作為法律的從業者,我們應該基于事實,進行梳理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不能為了一個立場而無視立場本身的對與錯以及事物本身的是與非。這是評判公共事件時的一個基本的立足點。

我們要在明晰事實的基礎之上,根據法律和法理去分析、去評論問題。如果在一個特定的事件裡先有了立場,就有可能導緻最後無視是非,這對于學習法律,尤其是對于從公法的角度、行政法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8.您在土地征收補償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您能簡單向我們介紹一下土地征收補償近幾年的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的變化嗎?

土地問題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土地變遷可以說是中國曆史變遷的一條重要的标志線。就近些年來說,若我們以十年為時間段,法律制度上的主要變革是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修改,這一次的修改主要涉及的是土地征收及其補償制度。

就土地征收補償來說,從法律條文上看,此次修改的變化是比較大的,我特别關注到兩個點。第一個點是土地征收補償标準的改變,修改前法律規定的土地補償費标準是所謂“原用途年産值倍數标準”,該标準的字面意思是,在土地征收中,以土地原用途的産值乘以一定的系數進行補償,具體标準是按照土地過去幾年之内的平均年産值乘以一定的倍數進行補償。此次修改中,“原用途年産值倍數标準”被“區片綜合地價”取代,土地的原用途不再是主要考慮因素。當然,本世紀以來的實踐中,“原用途年産值倍數标準”在此次法律修改之前就已經逐步地被取代了。在這個意義上,此次修法相當于給了“區片綜合地價”一個法律上的名份,并沒有對土地征收補償的實際标準産生多大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在土地征收補償的種類上增加了對農村村民住宅的補償,并列為單獨的補償種類。這首先是一種進步,但客觀上也可能成為一種阻滞。

此次修法中也有遺憾之處。比如,修訂後的土地管理法仍然将安置補助費作為土地征收補償的一個種類。從曆史的角度看,安置補助費是與計劃經濟體制、與農民被困于土地的背景相關聯的,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下,隻要給被征收人以公正的補償即可,安置補助費作為一個補償種類不應該再存在。另外,修訂後的土地管理法将農民的社會保障與土地征收挂鈎,但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是國家的義務,即便土地沒有被征收也應該提供,不應該泛泛地與土地征收挂鈎。

我認為土地征收補償标準将來的目标應該是盡可能逼近市場價值,就是在市場上土地值多少錢就當補償多少錢。事實上,我們在城市房屋征收中已經這麼做了,農村土地征收中沒有理由不這麼做。至于政府的财政利益問題,可通過征稅的方式,讓政府參加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征收及其補償問題太過複雜,實踐性乃至政治性都很強,三言兩語沒法說清,我們有機會再聊。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基于當前的大環境,關于未來可能的變化,我認為剛才所提及的以市場價值為标準的補償是一個長遠的目标,在可預見的未來基本不可能實現。


9.您曾在一些文章談到了公利與私利的界限,而我國近幾年面對一些公共問題處理,立法與執法時而有所出入,出現“一矯枉,就過正”的現象,您能就這些現象,談談您心中公利與私利、立法與執法的關系嗎?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概括為公利與私利的問題。在一定的社會關系裡,各種主體都有特定的利益,而法律本身就是社會關系的一個調節器。公共利益是客觀存在的、不可否認的,我們要認可公共利益的存在。為了公共利益,有時候需要犧牲一定的個人利益,而對于公民個人所作出的犧牲和損失,應該進行公正的彌補,社會是所有社會主體的社會,不能讓小部分人額外地去承擔成本,而是需要大家一起來承擔。公共補償意味着以公共收入去彌補做出了特别犧牲的人,通過這樣一種法律機制來使得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達成相對平衡的狀态。

同學們提到了立法與執法之間的關系,過去一兩年以來有好幾起比較受大衆關注的相關案例:比如說有人賣了幾斤帶有農藥殘留的豆芽而被罰了好幾萬塊錢。我的基本結論是這裡面有執法的問題,但更主要的是立法的問題。我們當然需要執法機關嚴格執法,需要對社會中出現的違法行為進行打擊。但打擊不是沒有底線的,如果一位農民,僅僅是因沒有得到許可去賣了自産的幾斤豆芽、芹菜等等,就要被處罰幾萬元甚至更多,那是不符合我們作為正常的、理性的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識的。

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我們一些領域的立法,為了強調嚴厲性,而忽視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導緻太僵化。更明确地說就是立法中有關行政處罰特别是罰款的起罰點太高了,沒有考慮到在某些情形之下,個人的違法行為其實是很輕微的,不應該受到如此嚴厲的、不符合過罰相當原則的處罰。


10.請問在您的求學生涯與學術研究過程中,有哪些老師對您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能分享一兩件感受最深的事情嗎?

要說影響,首先當然是父母的影響。在我的成長環境中,初中畢業即務農是更符合現實與邏輯的,如果沒有父母的寬容與支持,我連繼續求學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不上其他。但父母對我的影響更多是生活上的,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方面的,如做人要真誠、做事要踏實等。對我的求學與研究,老師們起到了更直接、更重要的影響。從中學、大學到研究生乃至做博士後的階段,在幾乎在每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老師們都對我産生了重大影響,如果不是老師在引導我、鼓勵我,那麼今天的我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衆多老師中,有幾位起到了特别重要的影響。一位是我念高中一年級時的英語老師。我從高一才開始正式學英語,根本就沒辦法跟上。我的英語老師發現我其他功課都不錯,獨獨英語完全沒有基礎之後,在每禮拜二、四晚上抽出時間為我補習英語。我當時雖然感謝她,但也沒覺得有什麼太特别之處。很多年以後,我自己成為一名教師,再回過頭來看,才認識這位老師對我的幫助有多大。想想看,有多少老師能做到每周花幾個小時為特定一位學生去補課?

在我成年之後,對我的求學與研究有着最直接影響的,是我的研究生導師。我大學畢業以後在浙江上班,盡管參加工作之前就做好了打算,将來是要回學校的,但真正考慮的時候又覺得非常難以邁出這一步。這個時候我見到了我的導師,他就跟我聊這個話題。他提到:“如果你有這個意願而又難以下定決心,你要想,至少你現在沒有證明你做不了,你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這句話直接促成了我後來回到學校的選擇。

還有一位起到重要影響的是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在與他讨論博士後報告提綱時,導師告誡我:“預則立,不預則廢,凡事要早做準備。”如果一位大學老師給學生講學術的東西,我會覺得很自然。但當我的老師面對我這樣一個三十多歲的學生說了“凡事要早做準備”這句話的時候,它讓我很是震撼,到現在我也深深地記着,将來也不會忘記,甚至對自己的研究生,我也每每提起這句話。

老師們的言行也影響了我。幾年以前,我曾指導一位學生參加項目的申報,她準備得非常認真,但很遺憾申報失敗了,我就勸慰她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如果能夠獲得成功,那是最好;萬一沒有獲得成功,你要認識到過程跟結果是一樣重要,并且認真地參與了,就部分地達到了目标。隔了好幾年以後,這位同學專門來找我,說當年的這句話對她很重要,也影響了她以後做事情的一些選擇。這個經曆更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個老師,有時會在不經意間對學生産生一些影響。因此,我也努力做到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11.您剛才談到自己的經曆,也曾對未來的選擇感到迷茫,甚至感到懷疑。您覺得我們在面對選擇迷茫無措的時候,應該懷着怎樣的決心,怎樣的心态去面對這些困難?

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也難免、甚至應該是有挫折的。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一直是一帆風順的,這要麼是因為你的運氣好、你的背景好,要麼是因為你是一個天才,但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也挺沒趣的。人生碰到挫折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甚至以一輩子的長視角來看,它是一件好事。

一個人碰到挫折碰到困難的時候,心情肯定會受影響,但是心情可以受影響,心态不應受影響。你應該這樣假設:雖然現在面臨困難,但是10年以後,現在面臨的困難就是我人生經曆裡一筆豐富的财富。擁有了這樣的心态,面臨困難的時候,就不會被悲傷、失敗的情緒所壓倒,而是會想着如何的去克服它、排除它。

當然,有一些失敗是不可克服的,有一些困難是不可排除的,這個時候你就要設法走出來。比如說,有些同學考研,考了3年5年考不上,這個時候你要想:非考研不可嗎?再比如說,有人去追一個女孩或追一個男孩,就是追不上,人家無法接受你,那麼,既然不可能追上,你就要走出來,開始新的生活。

總之,人應該盡可能抱着一種豁達的人生态度,可以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适當地鑽牛角尖,但不能在人生态度上完全地鑽牛角尖。更不要以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我必須是戰無不勝的,生活中哪有這麼多必須?哪有這麼多非如此不可?有些時候人就是會碰到困難、就是會失敗的。


12.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建設法治中國的命題下,我國行政法體系也在不斷加強建設,您在行政法方面研究成果斐然,請問您對我國行政法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建議和展望嗎?

我的一位老師曾說過,學問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天上的學問,一個是人間的學問,我想這種分類也可用在行政法學領域。天上的學問,可以不考慮現實問題去研究,例如做行政法學研究可以研究行政法哲學問題、政治哲學問題;還有一個類别是現實中更多的人在做的,比如實實在在的對策研究,或者一些更加具體的問題,這都是可以的。

我的理解是,基于行政法的專業特色,不能大家都去做天上的學問;也同樣基于行政法的專業特色,尤其基于它對公民權利的影響,不能大家都去做對策研究,或者都去做為政策做注腳的事。理論結合實踐,天上結合人間,有人做天上的學問,有人做人間的學問,兩者适當地結合起來,才是整個行政法一個比較好的狀态。

這就像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一樣,大家不需要也不應該千篇一律地都按計劃提供特定種類的産品,而應該由市場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興趣決定提供何種産品,由市場規律去調節,這樣市場就豐富了,就可更好地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