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師者如蘭丨王銀宏老師專訪
時間 : 2023-11-22       作者: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黨委宣傳中心       閱讀數:

踏進法學學府的那一刻起,我們開始不斷思索,法律人的使命應當落于何處?

我們在問:我們到底從何學起?該怎麼學?我們怎樣将學習、學生工作與生活真正平衡起來?我們怎樣邁向更遼闊、更廣袤的生命?

他們在答:我以自身生命觀照天地,願給你最真摯的分享;我以滿腔熱血投身學術,願述說求學以來用心貯藏的積澱;我以每一言、每一行為你舉起燭火,照亮彼此的一段旅程。

走進師者如蘭,于訪談與思索間,駕一葉扁舟,渡遠洋以遙望前途似錦,聞師道以辨明人生方向,共赴你我光輝未來。



1. 我們了解到您曾在維也納大學讀博士,在大學畢業後,您也出版了一些翻譯著作,您的留學經曆對于您現在研究方向的選擇有什麼聯系嗎?

當時出國留學跟現在的研究之間确實存在密切的聯系,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或者研究興趣是在到了維也納大學之後,在課程學習和文獻閱讀的基礎上産生的,例如關于神聖羅馬帝國法律史的研究,還有部分内容是出國留學前就基本确定的,例如凱爾森與奧地利憲法法院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實際上也是當時的研究計劃之一,但是到了維也納大學之後才知道,德語地區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了,特别是凱爾森研究所搜集、保存、整理了幾乎所有凱爾森的著述以及關于凱爾森研究的著述,其中也有世界其他國家語言的譯著和專門著作,在這裡,我也知曉了關于凱爾森研究的一些比較重要的學者,但是其中中文的著述很少。這實際上也是自己這方面研究的一個動力或動因。所以,我翻譯、出版的譯著和著作跟這幾個方面都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2. 在維也納大學的讀博歲月,相比于您以往在國内本科生、研究生的求學時光,您覺得最大不同在哪裡?關于這段在異國他鄉求學的經曆,您可以再和我們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事嗎?

在國外留學期間,我感受最大的還是文化和語言方面的差異。雖然現在學好英語進行國際交流和學習基本上都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如果到一個非英語國家學習,最好還是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當地的生活,更好地體味所在地的文化。

關于留學期間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一是維也納大學圖書館、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的人性化服務以及工作人員的友好态度,在網上查到的文獻資料,他們都會盡可能地幫助辦理借閱(我在維也納大學圖書館見過的最古老的書約印刷于15世紀)。也可能帶有偶然性,我遇到的大多數圖書管理員都是面帶微笑的,這微微一笑就能讓我們感覺到很大的善意和溫情。二是有幾次坐公交車,公交車到站後,司機将車停穩、朝右傾斜之後,來到後門,将後門的鐵闆放下,把殘疾乘客的輪椅推下車來。這也是人性關懷的一種體現。


3. 在大學課程的學習中,您是如何逐漸确立起自己的興趣方向的?您覺得研究法律史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哪裡?

我個人覺得,在大學課程的學習中,确立起自己的方向還是要看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實際上,無論那個學科專業,了解得越多,興趣就會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跟其他專業一樣,研究法律史最有意思、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能不斷地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同時也能較為深入地了解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同時還可以以史為鑒,古為今用。


4. 除了外國法律史的研究之外,您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我國法律史的研究,同時您在法大一直開設中國法制史的本科課程。請問您的這種研究路徑,為中國法律史學的理解提供了怎樣的新的視野和幫助?

“讀史明智,鑒往知來。”法律史也是一種曆史,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法律智慧,涉及治國理政的諸多方面,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現在的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中國傳統法律在古代的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當前的法治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法文化土壤。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大學工作,無論什麼專業,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中國,在經世緻用的意義上還是要解決中國問題。我認為,無論是中國法律還是外國法律,無論是中國法律史還是外國法律史,我們都要學習和了解一些,僅關注本國和本國的曆史是不夠的,也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個方面或領域,要“放寬曆史的視界”(這也是黃仁宇的一本著作的名稱)。無論是中國曆史還是外國曆史的知識,了解得多了之後,才會在“比較”中形成自己的判斷,才不會人雲亦雲,并且還會發現自己之前的一些知識錯誤和不恰當、不正确的理解。通過中外曆史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知當下,會更明晰地認識到中國之為中國之所在。通過中國法律史的學習和跟外國法律史的對比和比較,我們也會更明确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的價值和意義,因為作為其曆史基礎的中華傳統法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性。


5. 除了中外法制史,您學術上涉獵的領域其實比較廣泛,比如近年來您也在關注體育法的研究,那麼您是怎麼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呢?

這是興趣使然,我關注的體育法實際上也基本是體育法史。雖然自己的研究涉及的内容看起來比較廣,但反面的表達就是比較“雜”,這實際上也跟自己的閱讀興趣有關,至于“學術體系”根本談不上構建,我從沒想過這麼宏大的問題,無論是憲法法院制度還是凱爾森的純粹法理論,無論是中國法律史還是比較法律史,實際上都跟法治或曆史上的“法治”與國家治理有着内在的聯系,不是截然分開的。


6. 在中國法律史的課堂上,您授課時常常引用原典,重視對國學原典的解讀,但現在卻很少有學生能靜得下心閱讀國學原典,那麼您對現在是否還要讀國學經典有什麼樣的看法?

傳統“經典”或者國學經典中的很多内容是我們古人的經驗總結,從表達上看,其中的文字表述很“雅”,同時又内涵豐富,既有為人、為學之道,也有治國理政之道,有些内容需要我們認真地品讀、琢磨,反複地閱讀才能有更好更深的體會。我們在電視劇、電影裡看到古代的一些小孩在搖頭晃腦地讀書、背書,小孩對很多内容是不理解的,但是多次背誦的内容可能在稍年長的某個時候就頓悟了其中的意涵,或者背誦下來之後可能某個特定的場合就會加深他們對某句話的理解。這實際上也是文化所具有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國學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現在還是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地讀國學經典。


7. 在我們查閱您的論文等學術成就時我們覺得您熱情激昂,去聽課時見到您又感覺您十分儒雅,有如“翩翩君子”,您覺得您生活态度和學術态度之間有什麼差别嗎?為什麼呢?

這明顯過譽了。生活和學術之間、生活态度和學術态度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别。我們在閱讀或研究曆史時會有一種“代入感”,有時會不自覺地沉浸在當時的曆史之中,或悲憤或激昂,或感歎或贊賞,雖然現實是曆史的延續,但是曆史跟現實還是有距離的。回到生活中,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都要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很多情形下不得不跟現實妥協,現實中也有很多無奈。但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人說,我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會成為我們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也會表現在我們外在的言行上。我們的所言所行、所得所悟既可以從父母、老師、同學處獲益,也可以從讀書中獲得。“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口号,“開卷有益”,不是開“卷”(juǎn)有益。這也算呼應了我們同學一開始就提到的“卷”的問題吧。


8. 我們先前閱讀過您關于讀書青春的一篇随筆,其中您談及自己在本科階段不能算是一個好學生,您覺得您在本科階段是有一些遺憾的嗎?在今天法大處處都很“卷”的環境裡,作為過來人,您可不可以對現在正值本科階段的法學生提供一些學習或者生活上的建議呢?

對于我自己說的“本科階段不能算是一個好學生”,主要是從自己的課程成績和獲得獎學金方面來說的,我在本科階段不是一個“卷”的人,那時好像也沒有“卷”的觀念和意識,我沒有花太多時間背教材、準備考試,而是自己“漫無目的”地讀了一些書。但是,時代不同了,那時的獎學金種類、數量、數額都很少。另外,當時保研名額很少,畢業時也隻有少數同學考研,大部分同學都直接步入工作崗位,我們班四十多人,記得隻有兩三個同學考研。這跟現在的考研、保研盛況有着很大區别。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有些“卷”還是必要的,因為課程成績決定了績點,績點又跟衆多獎學金、保研資格有着密切聯系,要想不卷實際上也不太容易。不管大家将來找工作還是繼續讀研深造,漂亮的簡曆都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斷和對自己的認知,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将來要做什麼、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随人而“卷”,會讓自己活得很累,并且以己之“短”來“卷”别人之“長”,那就更沒有什麼意義了。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遺憾,沒有遺憾那就不是人生了,關鍵是對此要有正确的認知,對于生活和學習中的一些人和事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不能過于在意一時的得失,特别是不能鑽牛角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些經驗認知需要我們在生活不斷地去體悟,并且自己真正經曆過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對于本科階段的學生,無論将來從事什麼工作,認真學習、多讀書、多思考都是必須的。無論是法學的經典著作,還是其他人文社科類的經典著作,都需要我們認真地閱讀、思考,因為每個學科或專業都有一些基本問題和基礎問題,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典”,其意義正在于此。通過閱讀經典,大家不僅能夠豐富專業知識,而且一些傳統經典,例如《論語》《孟子》《大學》等還能陶冶情操,教給大家一些為人處世之道,還有助于大家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白讀的書,沒有白上的課,現在所學的知識可能會在将來的某個地方恰好用上,而這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内心的歡喜和喜悅,而不會遇到問題時茫然失措,不知所措。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