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者如蘭,曆之彌久,幽香愈馥。探路之如履薄冰,行路之矢志不渝,領路之循循善誘;一路栉風沐雨,方得稇載而歸。他們深深淺淺的足迹正可為上下求索的學子指明前行的方向。
近年來,有多位青年教師加盟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他們有着不同的學術背景,有着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對年輕學子們卻有着相似的關切,對三尺講台更懷着共同的熱愛。本欄目秉持“法治天下,學問古今”的院訓,邀請他們參與訪談,取其鑽研學術之經驗,勤懇育人之情懷,暢言于一室之内,與廣大學子共享。
本期欄目嘉賓為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立法學教研所講師高尚。高尚老師于2011年獲武漢大學德語法學雙學位實驗班法學學士,德語文學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17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16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聯合培養博士學位,2019年為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博士後,以法理學、司法裁判理論、立法學為研究領域。
問:您本科就讀于武漢大學德語法學雙學位實驗班,學習全新的一門語言會不會有什麼困難呢?
難不難可能要看個人的語言天分,但是對于真的感興趣的同學是可以應對的。最主要的困難有兩個,一是花費的時間很多,二是二外與英語學習之間的關系。
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确實要花費很多時間,這些時間可能是你原本可以參加學生會、社會團活動的時間,可能是你本來要拿來學英語的時間,可能要拿來讀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老師推薦的各種閱讀書籍的時間。但是反過來說,第一,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大學是最好的時機。高考之前你不可以根據興趣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讀研以後、工作以後甚至是讀博士以後,你再學習二外同樣要花一樣的時間和精力,但要啟動成本會更高。第二,邏輯上講你不學雙學位,你會把時間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但是經驗上講,大多數同學看看小說、刷刷劇、打打遊戲、睡睡懶覺,前兩年也就過去了。
在英語和第二外語會不會互相影響的問題上,最一開始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西語之間語法構造很像,詞源也相近,有時候為了便于記憶,你會主動去英語中找這種規律,這就造成在初學階段你想一個英文詞,可能會冒出來你最近剛剛背過的德語詞。但是這些是大腦中的思維活動,不會真的造成很大困擾,而且這個階段并不長。我的經驗是學習二外大概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問:您的兩次留學經曆分别是本科期間作為國際交流生以及博士期間作為聯合培養博士,您認為不同階段的留學中,學習任務有什麼不同嗎?
學習任務确實是不同的,我的經曆可能具有普遍性。現在各大學的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都提供了很多在本科、碩士期間進行交流的機會,與此同時,在博士期間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進行交流的同學也是很多的。
本科期間交流,最重要的任務有幾個:第一,認真上一兩門課,把教材啃透,看看是不是聽得懂老師上課,這将會是一種正向的體驗。你可以借此來了解國外大學的上課模式,确定自己未來是不是要留學、想選擇什麼專業;第二,多玩、多旅遊、多交朋友,到處看一看,感受一下,這個過程本身是生活中提升語言、積累詞彙的重要的方式。
博士期間,出國其實是在做比較研究。你要帶着你的問題,借助導師的指導,搜集資料。作為一個中國的學者,普遍采取的都是一種比較研究的思路:中國問題意識,但是通過比較性的研究,尋找普遍性、可溝通性的答案。但是具體還有不同的層次的要求:比較低層次的是機械的比較,為了比較而比較;我們現在的要求是要進入德國的話語體系,理解它的背景、脈絡,理解兩種機制的核心區别,這種分析性的比較是更有意義的比較,但是在短時間内是不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博士以後出國進行學習研究中的一大挑戰。
問:您對判例法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并且就德國判例與中國的案例制度均發表了論文,請問老師對這兩個國家判例制度的研究之間是否有聯系呢?您會用比較的角度來對這二者進行比較研究嗎?
當時做德國判例方面的研究,最主要的動因也是因為覺得這兩個國家的制度之間具有可比較性,都是以成文法作為主要法律淵源的國家,并且都是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對司法判決的需要。
在我國,從1962年《關于人民法院工作若幹問題的規定》,直到201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正式提出發布指導性案例,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一直都比較重視以案例的形式統一裁判标準和推動法治建設。
德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判例也在發揮很大的作用,對我們而言,德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參照。但是兩個國家的對應制度之間确實有很本質上的區别。籠統地說,德國的制度從根源上是建立在判例的事實約束力,它直接決定了判例在法秩序中的地位,僅僅這一點,就跨越了我國從探讨指導性案例的效力、類案的判斷與是否遵循的讨論、分歧提交機制的探索,當然,這些背後都立基于法教義學的傳統和背景。這是比較本質的區别,至于能不能成為我們發展的方向,确實要邊走邊看。
問:您的研究領域包括法理學、司法裁判理論、立法學,現在是立法學教研室的一員,想請問您在選擇研究方向時主要是基于哪些考慮?
選擇研究方向時,可能很多因素都在綜合起作用。
第一,導師的引領。我之所以選擇對案例指導制度進行研究,與我導師的指導密不可分。我的北大導師張骐老師是案例指導制度在學界的倡導者、我的最高院的博士後合作導師胡雲騰大法官是案例指導制度在最高法院的積極推動者,他們都是在做案例制度,所以我博士期間在最高法院研究室的案例指導與司法解釋辦公室實習;博士後期間在最高法院直屬的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這些經曆所帶來的研究興趣,與導師的帶動作用是毫無疑問的,而且你與導師的研究領域如果相近的話,導師對你的指導也更有針對性。
第二,個人的優勢和興趣。學德語,進行德國研究,事半功倍。
第三,時代的熱點和任務。早年也做過食品安全法的懲罰性賠償、醫療糾紛争端解決機制等問題。有些任務短期就結束了。有些研究熱點是也是不斷湧現出的,比如立法學,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将地方立法權擴展為設區的市,285個設區的市都有立法權,立法權的縱向分配問題就更為重要。
理想的狀态是:研究要有主戰場,也就是有穩定的研究興趣和持續的關注;但是很多時候,需要你解決一些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問:您今年來到法大,成為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1903班的班主任,您希望和班上的學生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呢?您有什麼話想要對他們說呢?
我把班裡的同學都看成我自己的弟弟妹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在大學的時代思考的問題,我們要過怎樣的生活。趙汀陽在《論可能的生活》中說,所有的幸福都來自創造性生活,重複性生活隻是生存。親情、愛情、友誼、藝術和真理都是人類最富創造性的成就,它們都以純粹意義性的方式存在,所以永恒,所以不能被消費掉。正如叔本華所指出的,所有能夠被消費掉的東西,無論是物質還是快感,都隻能帶來痛苦,因為它們一旦被消費掉,生活就結束了。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幸福生活等于創造性生活。我希望大家在這裡收獲愛情、友誼、藝術和真理,通過創造性的生活來收獲幸福。所以給1903班的同學們提兩個小要求:
一是大學四年嘗試和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可以是一門二外,可以是一門樂器,可以是一項運動,比如南方同學隻在電視上看過滑冰、滑雪,可以去嘗試;如果你不會遊泳,大學就是很好的契機。希望同學們能夠像蘇力老師曾經說的那樣,在大學期間發現你的熱愛,在未來的人生去熱愛你的發現。
二是每學期至少要讀一本好的書。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如何刮目相看,我認為罪可能的方式是通過讀書,與作者、與大師對話。開卷有益。
知道大家都很忙,如何才能忙有所得确實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問:當您回顧從武漢大學到北京大學,到德國漫漫求學路,再到最高人民法院直屬的研究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今年來到了咱們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身份也發生從求學者到研究者再到教學者的轉變,您的心态有什麼變化嗎?對于未來的職業生涯,您有什麼規劃和期許嗎?
2007年上大學,2017年博士畢業走出校園,在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迅速地、被動地在進行這種時空和角色的轉換。主要的感受有兩方面:
第一個感受是時空的變換。來到政法大學以後我第一次深度接觸專門的法科院校。綜合性大學的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學生,走在校園裡會有一種來自專業壁壘而造成的你自己身份認同上的獨特性,你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心态上更閑适和淡定,人的氣質也更加college。我們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同學,可能很難找到這種感覺,危機感、緊迫感很強。但這對我是一種激勵和鞭策。
第二個感受是角色變化的。從學習者到研究者時遇到的主要的問題是,經常被迫推到在第一線,針對問題拿出自己的研究,這種時間上的有限性,包括法院工作的實踐面向會提出與校園中不同的要求:你的問題不能是想象出來的,是要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同樣,你的方案不是從書本中找到的,是要在實踐中進行摸索。但是這種目标導向的研究工作,往往會使得人缺少一種學科體系、知識體系上的整體性。
進入教學者的角色後最大的體會就是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以教學來帶動自己的研究,比如你的知識是不是全面、系統?細節上的把握是不是準确、深刻?也是在面對同學們的時候,我第一次認真地回顧自己、反思自己,我自己能夠用多少時間,多少精力進行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的成長和進步。
攝影 羅旭輝 胡睿捷
采訪 吳泓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