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薛剛淩教授:專家解讀四中全會公報精神:法治中國 铿锵前行
時間 : 2014-10-29       作者:中國紀檢監察報       閱讀數:

 

對話人:
  楊偉東 國家行政學院政府法治咨詢研究中心主任 薛剛淩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院長
  廖永安 湘潭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 劉金程 中國礦業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發布。全會公報都有哪些亮點?傳遞出哪些信息?本報約請幾位專家,對公報精神進行解讀。專家表示,可以預見,四中全會将為社會主義法治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法治精神的潤育下,更加适應中國現階段的具體實際,在法治的道路上铿锵前行。

  開啟法治中國新征程

  廖永安:從總體上看,四中全會公報就推進依法治國的内容體現了“新”、“實”、“全”三個特點。

  首先,公報内容表述“新穎”。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等富含法哲學思想的表述,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份極富思辨的會議公報,更是一幅全新展開的法治藍圖。

  其次,全會所明确的依法治國内容“實在”。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幾項重大任務,不僅是綱領性的,而且都明确提出具體措施。比如,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具體措施包括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等,都把法治任務落在了實處。

  最後,全會明确的依法治國六項重大任務内容“全面”。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包括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推進依法行政;保證公正司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等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内容非常豐富,體現了黨對實現依法治國目标的整體把握。

  薛剛淩:十八屆四中全會尤其強調法治建設的系統性,标志着我國的依法治國進入到全面推進的新階段。過去的法治建設主要是各部分孤立地推進,把重視系統性提上日程是第一次。這樣的推進具有一定必要性,因為無論是改革還是反腐,都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我們處在轉型期,隻有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人治走向法治,從倫理走向理性,順應時代需求,才能加速轉型,縮短發展的瓶頸期。

  楊偉東:公報全面深刻總結了我國法治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同時提出了我國法治未來的發展路徑,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決定。任何形式的腐敗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權力逾越了它的界限,背離了它的目的。法治是從根本上約束住權力的一劑良藥,是防止腐敗、反腐敗的一種重要機制。約束住權力,腐敗出現的幾率就會降低,查處的腐敗案件就會越來越少。

  繪制法治中國路線圖

  楊偉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五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完整體系。以前對于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都有表述,但這次是用法治體系這個概念,是一個重要的新精神。也就是說,未來依法治國不是靠某個人、某部法律,而是靠一個整體的體系。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六項重大任務中,我比較關注的有“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機制及責任倒查機制”。很多腐敗就發生在重大決策過程中,決策過程也是權力的濫用的重要環節。通過倒查機制發現決策過程中的問題,會讓領導幹部拍闆時更加審慎,防止“拍腦袋”決策的大量出現。

  還有就是“完善确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領導幹部要是幹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是要有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的。這樣一來,領導幹部就不敢亂來,司法的獨立公正也有了更大保障。

  廖永安:“六大任務”首先提到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的實施。體現了憲法在法律體系中根本法的地位;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堅持依憲治國。

  第二項任務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從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變化;是國家文明、社會進步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标志。

  第三項任務是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也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不僅應包含實體公正還應包含程序公正,隻有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兩手抓”,才能體現司法的公信力,才能體現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的引領作用。

  第四項任務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徒法不足以自行,民衆的法律觀念是法治建設的基礎,需要以向全民普及法律知識,向全民弘揚法治精神,培養全民法治觀念來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第五項任務是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國勢之強盛視乎人才。法治工作隊伍的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支撐。法治工作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法治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來完善。

  第六項任務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障。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要與加強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加強和完善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總之,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的實施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實現依法治國的保障;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基礎;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支撐;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障。這六項任務相互連接,環環相扣。

  薛剛淩: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前司法講得多,而現在重點講立法。一直以來在法秩序的建構方面我國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各個部門立法總是各自為政,相互沖突。如今,四中全會非常重視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尤其是強調以憲法為中心,加快立法改革。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給出的信号就是要我國立法體系加速向更系統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法治政府的建設關鍵是自身結構的系統性和理性問題,依法決策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政府理性決策、依法行政,從而在根源上防止腐敗的發生。法治社會的建設提得也很好,依法治國光靠政府肯定不行,還需要全民守法、社會自律。法治社會應該是人人守法的社會,人人具有較強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整個社會對違法不能寬容。

  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楊偉東:我們一直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次全會就是我們黨領導法治建設、推進法治建設的一個最集中的體現。關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

  首先,黨的十八大提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這次全會公報又明确提出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根本保證。曆史和現實都證明,法治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黨要為法治建設提供方向,确定具體任務,同時明确推進的思路。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隻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第二,黨必須把法治工作作為黨的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内容,要把法治建設放在與其他建設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來謀劃、來安排,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一些領導幹部可能會想,法治跟我有什麼關系呢?公報提出,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内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标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内容。考核是指揮棒,把法治作為考核的重要内容,這一條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幹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會促使領導幹部自覺守法、依法幹事,更快地從“GDP崇拜”中走出來,把法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第三,黨的十八大提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内活動”,就是既要保證把管黨治黨落到實處,又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報提出“形成完善的黨内法規體系”,說明我們對黨員的管理也是有嚴格的規則的。這是黨依法治國理念的具體體現,是一種自覺,更是一種自信。要讓全社會守法,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要模範守法,不能隻要老百姓守法,而領導幹部不守法。隻有領導幹部模範守法,依法治國的目标才能夠真正實現。

  廖永安:長期以來,不少人對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存在錯誤認識,認為一提法治,就是否定黨的領導,一提黨的領導,就是否定法治。對此,全會公報明确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緻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堅持黨的領導,貫徹依法治國,二者相佑而行,關乎黨和國家的命脈,與全國各族人民的幸福相系。

  薛剛淩:黨的領導對中國包括法治在内的任何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現今中國處在轉型期,需要一支強大的力量,動員社會的所有資源引領社會轉型,同時保證秩序的穩定,而這也正是我們幾十年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比拟的優勢。這次全會,以文件的形式闡明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第一次明确了黨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即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四大職責,并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内法規管黨治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