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道法古今第十九講:以“傳統人倫關系下的民事關系基本格局”為主題的講座在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913展開,這是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道法古今系列講座2019-2020秋季學期的第四次活動。本次講座有幸邀請到杭州師範大學的範忠信教授。範老師主要為大家介紹傳統人倫關系與民事關系基本格局的相關問題。本次講座由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張守東老師主持,與談人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的趙曉耕老師和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法律史學研究院的劉廣安老師。
在講座開始前,張守東老師對範忠信老師進行了介紹,同學們對範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範老師首先回顧了他的治學曆程和史學研究心得,并引出了本次講座的主題。範忠信老師講解的主要内容為:
首先,範老師闡述了在“君-臣-民”等級政治結構下傳統民事關系基本格局,提出傳統社會中即使有戶婚、田土、錢債和繼承等事實的存在,但由于不平等的等級秩序導緻國家對每個成員按等級劃分“度”,使得契約關系發生的空間受到擠占,以至于所謂真正民事關系發生機會大大減少。但是,即使強力推行對民事事務的行政規制也不能徹底排除民事關系的發生,在行政化調整之外,仍然存在着類似“平等”的民事關系,例如婚姻關系、收養關系、雇傭關系和田宅相鄰關系,而這些關系也具有較低程度的“平等自願”含義。
其次,範老師論述了“五倫”關系框架下傳統中國民事關系的基調。在古代中國重視“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妻、兄弟和朋友關系——的背景下,主要是政治關系、親倫關系和經濟關系受到法律調整,而群己之倫和常人之倫,即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自己與五倫外常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發展有限,導緻民事關系和規則的演進缺乏根基。而确立陌生人之間的自願公平尺度和保障,才是現代市民關系存續之基。
最後,範老師提出了“身份到契約”進化的千年滞緩與反思啟示。在古羅馬時期,個人即成為法律主體,私權利受到保護;而相比之下,由于傳統中國漠視常人之倫、體制未給予充分保障而導緻常人之倫和群己之倫虛化,其後果就是“五倫”強化導緻身份性法律的持續強勢。因此,身份法觀念頑固、契約法觀念缺乏,乃是法制進步的最大障礙。
随後,趙曉耕老師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趙老師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複雜的整體,“五倫”并不能完全充斥于中國傳統社會之中,因此并不涵蓋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切關系。而契約實質上也是把人變為不同身份的人,民法調整越多則導緻私權利的範圍愈加受限。
劉廣安老師也進行了有意義的點評。劉老師強調,五倫之外民事關系實際上在數量上占主體地位,因此也必須對其進行考察分析。如傳統集市貿易中随行就市的交易規則便體現出平等精神、意思自治和市場支配關系,而國家對集市貿易的限制僅在于禁止武器、皇家物品和有害物品的流通。
此外,郭逸豪老師、李倩老師、李超老師、崔林林老師、宇培峰老師、姜曉敏老師和謝晶老師也對範忠信老師的到來表示感謝,并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在師生們熱切的交流中,此次講座落下了帷幕。

